“可穿戴那么火,为啥销量不高?”
“为啥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款真正好用的可穿戴产品?”
“为什么没有出现一家非常成功的可穿戴公司?”
在可穿戴的圈内跑,总是被问到类似上面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以“好用”、“销量”、“成功”等几个关键词为主,大家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可穿戴设备已经火了一年多了,为什么没能在大众市场上流行起来。
身为一枚媒体人,我当然不能不负责的说:“因为苹果的iWatch还没出来。”这显然很没营养,苹果从来不是新技术的诞生地,它也是去解密“流行”的秘密,然后在大众市场实践之。
解密“流行”,这同样是媒体的意义之一。在今年4月雷锋网举办的锋会“可穿戴跨界趴”上,我们曾经讨论:可穿戴设备要和时尚相结合,要定义为时尚用品而非高科技产品品,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用户的欢心。甚至我的一位同事发表了更为激烈的观点:“做可穿戴设备,越不智能卖得越好。”智能不是关键,设计才是。
在这次(5月6日)的GMIC上,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种焦虑与探讨。来自海外Misfit Wearables、Waygo两家可穿戴相关公司的CEO分享了他们对这种现状的看法,其中Misfit Wearables的CEO Sonny Vu提出的“可穿戴 2.0”概念(我不太清楚这个概念是否为Sonny本人首创,因为此前曾听到类似的说法),放到全球范围也是可以借鉴的。
Sonny Vu分享道:“在‘可穿戴 1.0’时代,属于行业新兴时期,在产品上其实有很多妥协,比如设备体积庞大、塑料质、穿戴感觉不舒服、外观不好看、功能不全面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这些产品还只能在小圈子内流行。”
“可穿戴 2.0”应该更注重人的本性。这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可穿戴性,要让大家愿意每天穿戴着产品。比如注重外观设计,能做到有时尚感,至少戴着不丢面子;注重材质,要保证身体接触部位舒适;注重交互方式,要符合生活习惯。最好戴着的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存在感,这样用户也就很容易坚持一直戴着。
二是实用性,让消费者感受到穿戴产品的价值。为什么需要可穿戴设备?因为大家希望能更了解自己,可穿戴可以通过收集数据来帮助我们。所以核心在于数据,应该让传感器们更实用、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感知整个环境,椅凳、桌子、床、房间、车等等。通过感知的这些数据,我们能做到更好的个人生活管理,譬如日常物品防落防丢、生活行程全天候记录、健身个性化推荐等等。
Sonny分享的观点也是业内正在探讨实践的。随着在智能硬件上工业水平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Jawbone 24可以支持蓝牙传输数据,Gyen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