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开始,就频繁问起:南京的创业氛围如何?直到现在2014,氛围应该是比起从前好了很多,但也许是印象中的偏见或什么,依然会觉得南京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很一般。
其实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按说南京不缺人才,地理位置也得天独厚,南北通达交通方便,政府为了打造软件名城给出的支持力度也相当的大。可创业公司数来数去就那么几家,每次召开什么分享沙龙或会议,遇到的也都是些熟面孔。
人才——技术人才大把抓,没几个愿出来创业
作为一个高等院校云集的省会城市,南京真的不缺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南理工、南大、东南、河海、南邮……小小的南京城聚集着59所高等院校,每个学校都设有计算机系,更别说北大青鸟这些专修学校也都有设点了。
虽然现在总说大学好像学不到什么专业的知识,但在庞大的基数下,总有那么一些新鲜优秀的血液会源源不断的输送至人才市场。
再来看成熟人才,中兴、华为、摩托罗拉等世界级的公司都在南京设置了研发中心,软件大道上随处可见各种高大上的科技公司,每个公司都储备了相当水准的技术力量。
在软件大道上班那阵子,每天在乌泱泱的技术宅男人群中出地铁站,没一会他们便分散在各个写字楼中,整条大街便又空了下来。
小伙伴们私底下也讨论过许多次这个问题,人才挺多的,怎么都愿在大公司呆着高强度工作,就没几个愿意出来折腾一把的。
这个问题要从这座城市的生活环境扩散开了。简单说:南京是一座挺安逸的城市,节奏慢,城市面积小。在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应届毕业生大约也有小10万的收入,熬上两三年年入2、30万也不奇怪。
这样的收入在南京算不错,如果不考虑买房,可以活的很体面。如果想买房,省个几年也凑个首付也是可以做到的。不像北京,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一套房,随便打个车四五十,吃顿像样的人均两百多,年入二三十万,最多就是贫困线附近徘徊。
如果是南京本地人,大多比较安于平淡,没什么大野心,拿这样的薪水已经算中上水平,大把好姑娘找一个结婚成家生子过日子。
嗯,PO主是地道南京人,身边许多土生土长的小伙伴,愿折腾的没几个,大多小富即安,开着小车泡泡酒吧咖啡馆,偶尔出去旅旅行。
反正谁家都有个一两套房,基本没什么经济压力。更追求生活的舒适度,梦想是好好生活。
(就不再赘述为什么南京是这样一座城市了,否则就刹不住要写长篇大论了)
如果不是本地人,也会有为了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的压力,免不了的买房娶媳妇儿。到了经济基础OK了,人又已经步入中年,被身边的环境磨了激情。这环境不仅是工作环境,更多的是生活环境。那真的是一个非常安逸的城市。
所谓环境造就人,这种生活的氛围太浓重,竞争和激情虽然也在小圈子里有所体现,但还是反饬不了大势。
交通——南北通达,这是双刃剑
一小时到上海杭州城市圈,四小时就到资源中心北京,处于南北交界处的南京自从高铁开通以来,算是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按说这是很赞的一件事儿,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但也大大的降低了人才流动的成本。近处苏锡常的经济发展都比南京快,上海更是机会无数不断吸引人才流入。
所以会发现,但凡有点儿想法的,在南京呆上一两年都跑了。算是一个恶性循环吧,氛围不好留不住合适的人,没有合适的人进一步恶化这个氛围。
扶持——拿政府的钱不容易
321工程投入挺大的,每年都散出去很多钱。很多人问我:你们公司怎么不拿?
那个这个有点儿烦,所以就没折腾这事儿。
321都成产业了,曾经接到过电话来说:帮你们搞定321,搞定后55分成…
记得去年,朋友带了政府人才引进处的人来pause跟一群南京还算不错的互联网圈儿人free talk.当晚气氛异常诡异,此人力挽狂澜用强大的逻辑和匪夷所思的闭环节奏惊呆了我们所有人。
关于这个逻辑,举个栗子:
大家提起人人网。
此人接茬说:说起人人网,我想到了马云。
&……%¥¥&#
大概就是这个节奏当晚我坐在这位公务人员的左边,听了一晚没说话,直到他说:
“我觉得吧,南京没什么人才。”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叫人才?”有人问
“我觉得吧,南京很少能找到可以跟我交流的人才”
“噗,能跟您交流的人才确实挺少见的。”沉默了一晚上的我,又淘气了
政府对人才的定义条条框框多的很,国外留学背景,211学院硕士博士,大公司高管经验……不否认这些的确都是人才,但互联网的创业人才用这标准一筛,大约能入围的寥寥无几了。
求稳,不求快
有天偶遇一位投资人,他纳闷的问我:你们南京的创业公司是不是都不加班啊?
我想了想说:好像是不怎么加班
他说最近在看一个南京的项目,去的时候发现到了六点大家都自觉主动的下班回家了。
问老板,老板说:我们不怎么加班的。
于是又回到了第一个话题,我说过了,这是一座很生活化的城市。下了班回家抱媳妇儿或泡泡咖啡店酒吧,约三五好友一起洗个脚按按摩。曾经我也这样,下了班去咖啡店报道,看看书聊聊天,基本脑子处于不接受工作状态。
到了北京后发现,节奏变得好快,这里的人这里的团队都跟豺狼虎豹似的,抢资源抢时间抢着迭代抢窗口期。当融入这个氛围,不觉得非工作时间工作叫加班,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很努力,不自觉的也进入了一个快速运转的节奏中。
当然,我依然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南京的创业公司基础都很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但无法忽略的是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环境制定的规则,很可能当你数月磨一剑出了一个觉得很完美的产品时,别家同类型的产品已经迭代数个版本,早就将用户先行导入再慢慢培养习惯,那除非产品真的好到让人尖叫才有一线生机,否则抢用户的成本真心巨大。
与技术实力匹配的其他职能人才匮乏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朋友问:有没有靠谱的运营人才推荐,有没有合适的商务渠道推荐。基本我在脑中过一遍,只能无奈的回复:我觉得靠谱的大约都挖不动。自己培养比较靠谱。
抛开途牛易购这样的不说,创业公司里我能想的到的靠谱商务或运营不过那么几个,资深的有万年历的朱晓鸣,爱掼蛋的冯元君,后起的随手优惠的陈英(很自豪很骄傲这是我闺蜜我带她入的行现在她可比我厉害多了),呵~~其他的一时半会真想不出来了,当然这很主观,我只想到了跟我关系不错的那几个,还有一些靠谱的社会化营销都自己在做公司…这些人真的很难挖啊很难挖。
常常我会反问一个问题:什么叫好的运营,好的商务?
(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可以另外开个文章再写,如果你愿意给我提供一些素材和想法,直接回复或加我个人号gracetiantang 探讨一下)
接下来,整个行业都在呼喊的——产品经理。这个不多说了,似乎全国各地都很缺好的产品经理。
具备领袖气质的人也很少见,很多实力是足够了,但说故事的能力稍欠缺一些,听过一些沙龙演讲,多数太平淡没有感染力,比较工程师思维。做事情很稳,责任感强,有野心但没魄力,胆子不够大顾虑的特别多。
一个创始人的感染力(或者说忽悠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会不会加入,资本能不能青睐。我见过许多挺好的创始人,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如果一定要说,大概是气场吧。
谁让咱旧都人民够实在呢。
最后
抛开我所说的种种问题所在,至少这三年,南京的互联网创业氛围是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的。
去年腾讯微博来做沙龙,事后和志斌吃饭闲聊时他说:2010年我来南京说移动互联网,只有数的过来的几个人来见我。过了一年多再来,我的时间从早晨到晚上都被约满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南京做开发者沙龙,现场来了一百多个人。我能感觉的到南京在发展,氛围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前阵子小米也来南京做开发者沙龙,看起来人也不少。奇思汇每周四的分享已经走上正轨,坚持了很久。36氪也有被政府忽悠来设了点。然后我们也有了途牛这样的上市公司,算是一个标杆吧;易购的日益壮大也会为这座城市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评估,南京都是一个不可豁缺的地方,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机构带着新鲜的思路来这里布道和交流。相信我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至于为什么我这么热爱我的家乡,却还是离开了她。
回答是:南京混不下去了,没有公司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