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还缺什么? 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它的价值在于通过分析和加工从而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走向。数据在其他行业的使用司空见惯,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大数据也从一个新潮的概念逐步走进现实。在线教育在赚足了眼球、资金和叫好声后,下一个噱头和掘金点,应该在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上。

以个人为例,在我们的学习阶段,跟随和记录我们学习数据和成果的主要为个人档案,但它至少有两点问题,第一是数据的不完整,档案记录的主要是学生阶段较大节点的成绩和表现,比如高考,但是对于更为细致的期中期末考试、月考、竞赛等成绩是不做细致的记录的。第二是不公开性。个人档案虽然是随着个人“长大”,但是我们几乎没有机会能够看到它,存在在其中的数据并没有转化为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供我们参考。

另外,应试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育其实曲解了数据的作用。比如,很多地方都曾发通告严禁中小学考试排名,但为什么我们对于排名如此着迷?首先它是学习效果的量化反映,另外,它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参考依据。学校教育并不是一对一的教育,家长、老师和学生想要了解学习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比如考试。但是目前我们单纯的把考试成绩作为了结果,而不是数据,这也就导致了通过粗暴的年级大排名来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没有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细致的角度来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加工。

也就是说,一方面,学生学习生涯沉淀出的数据没有得到整理和分析,没有发挥出其指导和预测的功能,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和老师又对量化的数据结果有强烈的需求,这点尤其表现在升学考试这些节点上。不过,这些粗糙的原始数据为在线教育开了一扇门。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分析成为在线教育产品服务的一部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积累下的数据经过分析和加工,可以实现用户的反哺:以更智能和科学的方式告诉用户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情况、预测分数等。这种自下而上的颠覆直击传统教育的软肋。

首先,学生沉淀的数据经过加工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效果的量化,这点对于K12阶段的在线教育产品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用户群体看,K12的在线教育产品用户群体较为特殊,主要涉及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量化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家长付费和支持使用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控教学进度和方法的依据。也就是说,学生所沉淀的数据连接了三方,针对这三方不同的特点,在线教育产品可以给出不同的量化形式和侧重。

这样说来,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加工不仅仅是在线教育产品的一项功能,而是作为服务而存在,这也就给了在线教育更多想象的空间。对于在线教育平台来说,用户产生的学习数据经过分析加工后可以为内容提供方所用,帮助其改进和更新,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平台中所有用户的数据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也具有参考价值,能够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进度等在整个平台范围内的程度,当平台逐渐变大,用户群体不断庞大时,这样的数据反馈便也逐渐接近更为真实的结果。目前需要做的事情是要先把蓄水池做大,蓄水池越大,数据价值和意义也就越大。目前一些在线教育产品做的大型线上联考已有雏形,下一步可以在数据加工和公开上再下苦工。

再者,终身学习概念的推动,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和评价体系。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学习这一概念也从范围和时间上被拉长,离开校园的上班族也需要在社会行业的更新迭代中不断的充电。与K12、高等教育等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更关注技能、兴趣、思维等方面“软实力”的培养,因此很难通过证书、认证去量化能力水平。终身学习和在线教育领域的翻转课堂一样,如果不想最终沦为噱头,需要找到各符合自身特色的服务评价体系,就目前来看,依托数据来记录、分析和评价一个人学习成果的方式虽然还未成熟,但已隐约看到了它光明的未来。

从宏观的角度看,对数据的利用和加工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推动力,目前,学信网的电子学籍以及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一人一号”的电子学籍管理可以说是这方面迈出的一小步,各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所掌握的数据和资源也有望在国家的推动下实现整合。从微观的角度看,在线教育通过数据来打破信息壁垒和不对称正是互联网颠覆传统的思维所在,在线教育不是线下到线上的大搬家,也不是线上挤兑线下破产倒闭的血战。利用在线的属性去做服务于教育这一传统行业的事情,现在正是时候。 (苏七月/文 微博:http://weibo.com/u/169302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