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业并不是流水线的同义语,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已经开始大规模研发机器人,希望日后以机器取代某些环节的人工。笔者在汽配厂看到,只要有大量稳定的订单,企业主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机械手臂取代人工。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2012年接受《新财富夜谈》时表示,100万中至少有30万不属于就业岗位,血汗工厂就必须要由机器人来做。但订单有变化,产品周期非常短要大量供货,这时候才需要大量人手,机器人再智能,也需要编程,要调试。
在订单稳定的制造工厂,机器人好处多多,没有成本大幅上升难题,不会因为情绪变化生产出不合格的零件,提高了标准化率,几乎所有的企业主都表示,购买机械手臂虽然贵,但长远来看成本更低。而在洁净、危险作业、物流等领域,机器人也发挥着人工难以发挥的作用。
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了36560台,同比增长60%,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机器人大国。尽管如此,我国机器人数量使用密度较发达国家而言依然较低,以每千人机器人拥有量这个指标来看,我国仅有23台/千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与世界平均水平的55台也有较大差距。从自动化水平最高、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来看,五大世界先进汽车生产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密度均达到了每万人1000台以上,中国即使大幅增长也仅有每万人213台。
有人责怪凭什么装配也不如德美日等国,只有一个原因,流程与标准化程度不如发达国家,而机器人的标准化程度比人工好得多。苹果某些微细螺丝的规格,被要求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机器人的操作要好得多。
中国机器人行业规模飞速发展,2013年增速5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而工业机器人传统替代的领域如汽车、电子、化工及食品等行业的工人数量在3000万人左右。假设2020年前后这些行业的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每万人,则有3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替代空间。
机器人行业不如高铁国产化率高,中国作为机器人最大的市场,缺乏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存在严重瓶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在高科技的机器人领域,我们通常赚的还是组装的辛苦钱,跟苹果赢利份额有的一比。
广州数控副总工程师何英武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机器人)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国内95%的企业都集中在这个环节上。”一般一台机器人本体上一般有6个减速机,1到3轴用的是进口的减速机,4到6轴可以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减速机,但技术不成熟,无法批量生产。国内机器人使用的减速机、伺服电机及驱动还是以国外供应为主,其中日本为最大的减速机出口国。
机器人上游利润价值最高,仅减速机一项占机器人成本的35%左右,电机、控制器部分占10%左右。国产机器人本体由于关键零部件成本较高,毛利率出现负值之外,机器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保持比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其中以医疗手术机器人毛利率水平最高,接近超过70%。
日、韩等国实行机器人强国战略,如何英武先生所说,“韩国重视服务类型(如教育、娱乐)机器人,主导这类型机器人的标准;美国主导高端机器人,如勘探、防爆等功能机器人;日本的工业机器人非常出色,且比ABB价格便宜;瑞典的ABB代表欧洲的技术,工艺非常精湛,拥有最完整最好的产业链”,中国需要所有上述这些机器人,问题是,那些忙于跑马圈地的企业已经准备好了吗?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截至2014年6月,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机器人不是房地产化,不是地拿得多、园区面积大就有核心产业,股市造概念同样不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中国机器人需要运用全球开源系统,让愿意动手的年轻人在车库中用国内廉价的零配件,制造出创意十足的机器人,最终不仅进入企业,还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追根究底,制度与技术才是真难题,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