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非理性繁荣

广袤的太平洋连接着这个星球上两个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和美国,除了太平洋,连接他们的还有一根并不起眼的网线。在这根网线的两端分别撑起了一个高达上千亿美元的互联网经济体,而且随着风险投资资金的不断追捧,她的体量正在失去控制地不断膨胀。

据咨询机构 CB Insights 的报告,2014 年一季度美国初创企业的融资额创下了 2001 年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的新高,前3个月VC共完成了 880 项交易,向初创企业投资了99.9亿美元,该金额数字与去年同比增长了 44%.估值达到或超过10 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即所谓的独角兽共有11家之多(KPCB的Aileen Lee把实现10亿美元退出的初创企业称为是独角兽,而退出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则是超级独角兽)。

而 2014年Q1 的新晋独角兽包括支付初创企业Stripe、家具电商Wayfair、云初创企业Cloudera等。而该季度获得融资的独角兽数量也已经与 2013 年全年匹敌,去年只有 8 家估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获得融资。

当然太平洋另外一端的中国互联网经济更是热火朝天,屡现高潮。比如成立不到2年的嘀嘀打车据传D轮估值高达35亿美元。不过越是早期的项目,风投和天使们越抢得厉害,伴随着的项目估值也高得离谱,几乎每天都会传出“上线5个月估值10个亿”的神话故事,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电梯融资”的年代。每个投资人都争先恐后地想投出自己的独角兽或是超级独角兽,连早期的天使投资人们也是如此。据投中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天使投资案例多达199起,总投资金额11.22亿元,投资规模超越去年全年水平。天使投资的热度在中国有增无减。

风投机构们天天放卫星,你让BAT的员工们怎能耐得住寂寞呢?于是大把的优秀员工出来辞职创业,因为他们知道,过不了几个月,他们的项目估上个10亿、100亿,那都不是事儿。

创业圈创业热,这创投圈也创业热。最近,明星投资人们扎堆出来成立新基金,鼎晖、红杉、IDG、DCM等一大批新兴明星投资人,纷纷出走自立门户。其实这种所谓“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精神头实属无奈,虽然总算有资格在名片上写上创始合伙人或管理合伙人的Title了,投资风格也自主了,假以时日也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沈南鹏和熊晓鸽了,但其实管理费收不了多少,有的甚至还可能收不到(按实际投资支付管理费),Pitch项目时又面临越来越高的溢价,最狗血的是有些LP还是原来那些猴精的投资大佬,所以本质上是换一种方式为大佬们打工而已,一样苦逼,不一样的烟火。

在我看来,当下的互联网圈,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罢,创业圈也好,创投圈也罢,总体上是遍地发烧发热之盛况。但到底有没有泡沫,大家却各有各的说法,悲观警醒者有之,乐观鼓吹者亦有之。

当然市场上大多数人的看法仍属乐观派,并不认为存在互联网泡沫。因为与1999年的“纯互联网”概念相比,当下的互联网经济拥有更加坚实的通信基础建设、良好的商业生态、成熟的互联网用户等诸多有利条件支撑。

但果真如此吗?或许美股数据可以提供我们对比历史数据参考。然而,历史不会重复完全一样的轨迹,但却总是在轮回中辗转反侧。无比鸡血的互联网创业者、塞满伟哥的风险投资人、节节高涨的纳斯达克、兴风作浪的股票基金以及推波助澜的媒体人们,有谁听到了泡沫破裂的声音?

或许当某天你乘上一辆出租车,的哥师傅开口见你第一句话就说:“根据大数据算法,我猜您肯定是一名金融专业人士,您说我手里的阿里巴巴股票该不该卖呢?”

(作者系北京金玛投资副总裁,曾任KPCB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