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中科曙光在国内A股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第一股。
回顾曙光公司2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1)专注:20年只干HPC这一件事不动摇,不东张西望,有跑马拉松的劲头和毅力,这跟曙光总裁历军的理想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借用马云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2)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敢于并坚持创新:上世纪90年代从向量机转向通用机,从SMP技术转向集群技术,从并行计算机转向通用的服务器,2008年前后从纯粹的高性能计算转向与云计算、大数据的融合,这几个关键时节上,曙光做出了正确的技术方向决策,抓住了技术和市场转型变化的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坚持了下来。
3)崇尚技术,但不唯技术论:HPC这个领域没有技术显然是玩不转的,但如果只埋头搞技术,不抬头看市场,也很难做大做强。
4)重视人才:得益于中科院计算所的鼎力支持以及曙光公司自身在市场上的努力,曙光笼住了一大批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人才,正是这些人干出了这样一番不寻常的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特以产学研相融合为特色的技工贸发展道路。
5)政府的支持:高性能计算这个产业本身就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品市场,作为一种战略性关键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企业尤其在前期很难参与同国际巨头的市场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曙光人都有蛮重的“爱国情结”,而实际上,多年来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国产化、强调自主安全可控等,既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拿奖拿到手软,更重要的是其产品和服务直接支撑到了国家各关键行业领域的高性能计算应用,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真金白银。
下面,笔者从其产品技术发展的角度来梳理了一下曙光20年中几个关键的环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跟贴探讨:
1993年,曙光一号诞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敢于打破国家863计划原定的以向量机为代表的所谓“智能计算机”的研究方向,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采用SMP架构的通用并行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它以及随后的曙光1000打破了欧美一直以来对我国10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禁运封锁,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曙光公司,从而正式开启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发展的征程。对此,两院院士王大珩对它的评价是“高性能计算机的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
从1995年推出曙光1000开始,曙光又大胆采用了集群(Cluster)架构来取代SMP架构和MPP架构,一直到最新的曙光6000(曙光星云系统),集群架构的采用,不仅完全吻合了全球高性能计算机20年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今天全球TOP500超级计算机中80%都基于集群架构,更重要的是,基于x86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的集群技术使得HPC产品的价格得以大幅降低,从而推进了高性能计算机在全国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的大规模普及应用,曙光公司也因此奠定了自身在国内和国际高性能计算机设计和制造领域里的领先地位。曙光迄今推出的重量级集群HPC产品包括:曙光1000(1995年,25亿次每秒运算速度)、曙光2000(1998年,200亿次每秒运算速度)、曙光3000(2001年,4032亿次每秒运算速度)、曙光4000A(2004年,10万亿次每秒运算速度,首次代表中国进入全球TOP500前十)、曙光5000(2008年,230万亿次每秒运算速度)、曙光“星云”(即曙光6000,2010年,1271万亿次每秒运算速度,TOP500第二位)。
2000年左右,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兴起,曙光在集群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投入对网格计算技术的研究。网格计算的初衷是将几台物理上分布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联合起来计算一个较大的题目。通过这一研究,曙光掌握了高速互连网络通信协议、海量数据处理、集群文件系统等技术,为下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8年前后,云计算开始兴起,曙光得益于在网格计算技术方面的积累,开始切入云计算、大数据市场,并在2009年在成都建立了国内首家城市云计算中心,开始了城市云和智慧城市业务的拓展,到2013年已经在无锡、成都、新疆、包头、宜昌、南京、哈尔滨等地建起7家城市云计算中心。2013年开始,曙光又先后推出一系列大数据产品,包括基于Hadoop的大数据软件、xData大数据一体机等。高性能计算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性能计算机这种稀缺、昂贵的计算资源如何通过网络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交给用户,并帮助用户对海量的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最终提高各行业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生产效率。在笔者看来,目前的曙光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型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