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盈利模式不清 九成公司或将被淘汰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阶段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0.1亿元,预计到2017年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不过, 目前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对资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不少企业仍处于概念阶段,甚至有部分企业尚未确立盈利模式。为此,业内形成的统一观点是未来将有近九成的移动医疗公司被淘汰。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分析指出,目前传统医疗利益链尚未打破,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终端厂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资源共享合力。

“与只需要用户资源的电商不同,移动医疗APP是一个B2B2C的环节,因医生掌握着处方权,医院、医生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芯联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联达”)董事长杨宏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互联网医疗火热

2015年1月28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而另有业内人士统计,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医疗类APP又有100多家APP上线。

互联网概念的火爆及热钱的涌入,使得医疗类APP呈井喷状态,已经在移动医疗APP领域打拼了近5年的杨宏桥如是分析。

《2013-2014年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0.1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爆发式发展阶段的到来,预计2015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可增至45亿元,2016年增至80亿元,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58起,涉及企业33家,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据了解,仅在2014年发生的融资案例就是2008年-2013年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三倍,BAT、平安保险等巨头也纷纷投入这一领域。

据了解,阿里在移动医疗的布局主要是“未来医院”和“医药O2O”,前者以支付宝为核心优化诊疗服务,后者以药品销售为主。据了解,阿里目前已与多家上市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从2014年初至今,支付宝相继与海虹控股、东华软件、东软集团、卫宁软件签订协议,共同推进“未来医院”,以智能优化诊疗流程,并先后在杭州、广州、昆明、中山等地的医院试点。

与阿里大健康范畴不同的是,腾讯欲通过微信实现粘黏性更强的医疗生态系统。继阿里之后,腾讯也开始介入移动医疗。2014年6月,腾讯和京东联手参与缤刻普锐B轮融资,布局可穿戴设备与医疗健康服务公司。2014年9、10月又分别以7000万美元,1亿美元豪掷丁香园与挂号网。

另一巨头中国平安也于4月21日正式推出旗下首款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平安好医生”APP。产品定位于用户随身的“移动医生”,共包括“家庭医生”、“问诊大厅”、“健康社区”三个功能板块。用户通过该平台可获得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而有诊疗需求的用户,则可在线下的平安诊所或与平安合作的专科医疗网点治疗。

盈利模式待突破

目前移动医疗市场主要包括三大阵营:随移动医疗浪潮崛起的新兴企业、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以及互联网巨头。但事实上,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至今尚未有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投中研究院分析师李鑫分析认为,如果投入的资金不能实现良性的回收,未来移动医疗将很难持续火热下去。

从已公开数据看,目前包括移动医疗在内的互联网医疗盈利情况不容乐观。据了解,由于同质化竞品大量存在、BAT流量价格越来越高,商家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盈利普遍不高。天猫、京东是天然的比价平台,使得医药B2C平均毛利率为19.3%,平均利润率为-1.3%,少数实现盈利的企业,净利率也不超过2%,只有美国连锁电商巨头的20%~40%。

有分析认为,医药B2C亏损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参与者增多导致大盘被稀释,过度竞争导致行业毛利率下滑,促销战带来邮费及促销费用上涨拉高了整体费用率。

在李鑫看来,当前国内大多数的移动医疗企业仍然处于用户积累的初级阶段,如现市场上较热的消费型医疗概念设备,其大多集中于某些简单数据的监测与记录,如血压与血糖等设备,对于数据缺乏深度挖掘,客户之间的互动性差,而其他一些医疗互动平台与社区,其盈利则主要通过转嫁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来实现。例如,刚上线不久的“平安好医生”是其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为切入点,将客户引流至平安健康险这一利润出口的一颗重要棋子。

在2015年中国绿公司年会上,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医疗数据的共享是最困难的问题,根本障碍在于,医院没有共享数据的动力。“要把公共医疗数据打通,必须由政府推动,否则移动医疗产业很难发展。”

“数据壁垒在医院之间甚至卫生主管部门都存在。但芯联达通过联合一批具备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和区域资源的中小医疗信息化服务商,为本地客户提供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移动医疗系统实施服务的基础上,打破了数据壁垒,形成了网络化数据。”杨宏桥认为芯联达打通的数据壁垒未来是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点。

芯联达一位市场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芯联达的i呼目前已经得到很多医生认可,甚至有的医生通过该平台获得可观收入。

不过,该负责人还表示,i呼同样也面临着“生存”问题,移动医疗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很多企业尽管连盈利模式都不清晰,但因为热钱不想错过投资机会仍能获得资金,实际上会搅乱这个市场的发展,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所以我们也需要有足够资金保障,使得我们能在市场培育期很好地生存,不会在黎明之前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