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在高速公路上一边开车一边玩游戏吗?不久的将来,开车时解放双手就不是梦了。
6月27日,美国谷歌公司宣布,它的外形酷似熊猫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驶上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街头,这是其首次被允许行驶于公共道路上。
无独有偶,日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宣布,针对Model S车型的无人驾驶系统已经完成,本月底就会提供给一些“早期用户”进行公测。该功能可以让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解放自己的双手。
无人驾驶技术已如火如荼。6月初中国云计算大会上,百度高级副总裁、技术战略委员会主席王劲表示,百度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自2009年开始测试。
除了互联网公司,传统车企也在无人驾驶方面不断加快脚步。
今年4月,上汽集团推出了iGS智能汽车。这款车不需要司机,而是自己用摄像头和雷达观察周围环境,用控制软件指挥,用油门、刹车、排挡、转向等实现移动。沃尔沃也将无人驾驶汽车带到中国道路试车。
无人驾驶汽车风行,是巨头们对未来汽车市场的争夺。实际上,因为技术的日新月异,汽车界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智能化、无人驾驶、新能源等,是汽车界达成的共识,如果企业不能抓住历史机遇,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大佬们的无人驾驶时间表
马斯克表示,“我每周都在测试最新版本的功能。我们逐步取得进步。”在一到三年之内,司机将能够“在车内一觉睡到到达目的地”。
谷歌计划于2017年正式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在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最高时速仅为25英里(约合40公里)。
出于安全考虑,测试全程都有驾驶员坐在车上。无人驾驶汽车团队在谷歌社交网站Google+上发帖说,这种汽车备有“可拆卸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制动踏板,以备需要时由人工接管驾驶”。
谷歌改造的雷克萨斯和丰田普锐斯无人驾驶汽车已上路多年,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00万英里。目前上路测试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使用的也是这些汽车搭载的计算机系统。
宝马与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将比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领先上路。
据介绍,百度将把大数据、地图、人工智能和百度大脑等一系列技术应用到即将到来的无人驾驶车中。为了增加百度地图的准确性,百度还收购了芬兰的一家技术公司Indoor Atlas,来增强其在大数据方面的表现。
另外,百度大脑也是其重要的核心技术,基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模拟人脑思维的模式,百度大脑拥有200亿个参数,通过模拟人脑的无数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在传统汽车领域,奔驰已经有示范运行。上汽集团将在未来5年内实现机构化和部分非结构化道路的自动驾驶功能,在未来10年内实现全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功能。
而沃尔沃100辆无人驾驶汽车将在2017年上路,即便是司机在沃尔沃车内读报纸,或者浏览Facebook,都能保证行驶安全。
无人驾驶的壁垒
“无人驾驶是好东西,但在现有情况下,无人驾驶还面临很多无法逾越的壁垒。”博泰总裁应宜伦认为。
“第一,车与车之间需要大规模联网,我国年销售汽车2000多万辆,但能实现联网的汽车并不多;第二,有了联网车,还需要用户的利用率,如果大家都不去使用,谈无人驾驶也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早在2012年,沃尔沃就在西班牙开展了试验,由一辆沃尔沃卡车在前面带路,后面三辆沃尔沃轿车,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实现无人驾驶。不过,前车是有人驾驶的。
实现无人驾驶不只是主机厂的事,它也需要IT云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相配套。
真正实现无人驾驶的难度主要在于,所有汽车厂商的车,与道路设施,以及政府法规是否能很好地协同。
“无人驾驶的难点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如何将所有汽车主机厂的车型与政府法规协同,产生与现在不一样的汽车社会。”沃尔沃中国研究发副总裁沈峰说。
在现有的交通环境下,即便可以真正做到无人驾驶,车主也没有办法去使用无人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的车辆通过传感器控制,可以不主动追尾别人,但并不能避免后车追尾你。而按照现行法律,即便别人主动追尾,责任在对方,但倘若你的车处于无人驾驶中,法规也不会将你免责。
这意味着,在汽车厂家和互联网公司忙着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制订符合无人驾驶的法规,这个过程没那么简单。
无人驾驶需“专线”
当然,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无人驾驶也有实现的可能,但必须是在一条“专用道路”上。
“在现有道路上开发无人驾驶车,这是不可能的。”在博泰总裁应宜伦看来,无人驾驶必然是伴随着智能交通的道路网络而发展起来的。
在传统道路上自动驾驶,只能解决司机“枯燥驾驶”的问题。通过自动跟车技术,可以将高速公路上枯燥的驾驶替代掉,但无法实现完全没人驾驶的状态。
比如,在现有的道路上,当出现交通道路信号灯损坏、单行双行路牌没有及时更换、道路临时塌陷但交通标识没有及时跟上等意外情况时,无人驾驶汽车难以独自处理。
因此,要实现自动驾驶,需开辟一条类似于高铁、轻轨的智能交通来完成,因为只有车与车之间真正实现了互联,才有机会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而这在传统的道路上是无法实现的。
应宜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际上无人驾驶仅需要借助三张网络就能实现,即车内网、以太网和MESH网络(着车车通行网络)。现在实现这三张网络,并不遥远。目前法国和美国的公司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2016年就将推出全球标准。有了这三张网络,即便没有红绿灯控制,车与车之间也不会相撞。所以要实现无人驾驶,“必须要打造一个全新的道路交通系统。”应宜伦认为。
未来汽车产业到底是谁的天下?
不过,如果一切按照IT业界的想法去发展,未来的汽车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革命。
在应宜伦的设想中,未来无人驾驶模式是:“宝马哥”被堵在二环,在他旁边,另外一条类似于半封闭管道的道路上,一辆辆白色的小车刷刷飞过。
其实,这很像目前高铁的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传统汽车领域而言,则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汽车只是解决交通的工具,形态可以多种,甚至可以不需要轮子,人们也不会过多关注品牌,就如手机和PC一样,未来汽车品牌也会从目前的几百个,逐渐被一两个主流品牌所覆盖。一个产业将逐渐从追求个性化,慢慢过渡到标准化。
汽车的商业模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按照IT公司的设想,消费者甚至不需要买车,只要租车就可以了,通过分时租赁,通过云端互联,不拥有车,也能过有车生活。
在那样的一个汽车社会,汽车的外形设计与品牌影响已经不再重要了,它们将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汽车。汽车成为真正的纯交通工具,汽车的模样很可能会无限趋同,就像手机模样一样,所剩将只有“苹果”、“三星”、“华为”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即便它们的外形可能稍微有所区别,但里面的配置却几乎全都是一样的。
“30年前PC品牌不下500个,如今无非是几大品牌之间的竞争。”应宜伦认为,未来,汽车也将形成标准化产业链,汽车公司之间无非是设计和营销的不同。而一旦要实现标准化,未来产业将会大规模整合,最终只留下实力较强的几大品牌。实际上,就如同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传统手机企业纷纷倒戈一样,未来汽车市场属于谁,也很难定论,生存下来的几大品牌,有可能属于传统车企,也有可能属于IT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