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大裁员:跑不赢摩尔定律 多家巨头面临寒冬

IT裁员

日前,裁员风潮波及了许多科技巨头与手机厂商。日前有新消息显示,三星电子也计划裁员,裁员幅度可能超过10%。但三星公司官方目前已对裁员消息予以否认,尽管如此,裁员潮已经袭击了众多科技巨头。日前,目前也有未经确认的消息透露指出,华为将迎来一波裁员,爆料称,华为裁员潮将波及到华为B+员工,也有称华为裁员将暂时不涉及到终端部门,但目前该消息并未得到华为官方层面的确认。

在过去的数月中,包括黑莓、HTC、联想、索尼、微软、高通以及富士康等一大批智能手机制造商、芯片厂商和零组件供应商、代工厂都宣布了裁员计划。基于缩减手机电池业务的规模的需要,松下目前也宣布裁员1300人。而联想此前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削减约3200名非生产制造员工,则缘于手机业务的严重拖累。黑莓在今年5月,因为整合其萎缩的智能机业务、削减成本而宣布裁员。另外,Android手机厂商迎来寒冬,让身处产业链上游的高通也不好过。高通此前201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高通的净利润仅12亿美元,同比下滑47%。营收与利润下滑,高通也做出了裁员4500人的举动。另外,由于受手机业务重创的影响,2015年7月8日,微软对外宣布将裁员7,800人,约占员工总数7%,对外宣称是因为对诺基亚手机硬件部门进行重组而进行裁员,并于8月22日关闭位于芬兰萨诺的诺基亚前移动电话开发分部。

大批科技IT企业裁员的内在规律:摩尔定律引发蝴蝶效应

我们看到,目前涉及到裁员的科技企业其相关业务多数都涉及到手机硬件与相关零件组件领域,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主任尼尔萨哈表示:“智能手机行业发展接近极限。所出现的裁员无非两种,一是联想、摩托罗拉等传统厂商所在的硬件领域,二是高通等公司所处的零组件领域。”

而裁员潮也多涉及到这些科技企业的硬件部门,手机公司裁员的理由虽然有市场份额收窄,竞争的加剧、业务线收缩等诸多方面原因,但归结为一点即是亏损,亏损,还是亏损。比如三星手机部门的利润要占到公司全部利润的76%,现在其手机的销售利润已不到公司总利润的一半。联想、HTC等老牌企业裁员也源于手机等硬件部门利润严重下滑。

这些IT企业面对的困境,都源于硬件市场增长缓慢,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能从精简人员这一最直接的手段入手。所以说,科技IT企业虽然可能一时风光无两,但其危机感却远远胜于其他行业,这个危机则来自于摩尔定律。

IT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其硬件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正在加快。根据戈登·摩尔提出来的摩尔定律指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IT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和硬件产品的淘汰率远远超过传统产业,并沿着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大的存储空间不断前进,因此其辉煌与衰落也在转瞬之间。18个月的“摩尔定律”不仅仅适用于CPU产业,对目前涉及到裁员IT行业同样适应,从目前来看,摩尔定律的适应领域逐渐由PC行业向手机硬件产业转移。无论是黑莓索尼HTC等公司的裁员,都与摩尔定律相关。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曾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的残酷性在于,IT公司必须追求让自身的硬件设备赶上摩尔定律影响的更新速度。但事实上,在目前的IT行业包括手机、芯片、PC硬件并未实现这样的增长,我们看到,2015年智能机市场增长大幅放缓陷入停止之后,比拼硬件早早将自身逼入了天花板,也已经将消费者惯坏,导致了黑莓、索尼、诺基亚、摩托罗拉不可避免的衰败,而想要硬件设备进化加速,离不开核心层面的技术的推进,比如芯片层面,开发更优质、性能更强悍,更快的芯片,提高芯片的速度降低成本,是赶上摩尔定律起作用之前的最好方式,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手机厂商多数并未掌握芯片技术,并受制于高通等芯片的性能提升速度。但即便是高通,其芯片的发展速度也开始趋缓,低端市场又被联发科蚕食,这些因素影响了高通的业绩和股价,高通大裁员,也反向限制到手机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推进与创新。

这也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以拼成本为主要竞争方式的中国厂商,这个时候,IT产业已步入了成熟期,竞争高度激烈,同样这也会加速推进“摩尔定律”起作用的速度。设备同质化,用户换机需求降低导致手机的换机潮减速进而导致整个IT科技企业行业性萎缩,并促使一大波科技企业进行裁员自救。对于富士康这类代工厂来说,智能机需求陷入饱和,富士康代工的订单需求也会随之减少,加之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工业用地等资源成本上升,基于降低成本转变增长模式的需求,富士康已经在计划引入机器人生产,这样一来,裁员或不可避免,这或将对经济发展与就业层面造成冲击。这是“摩尔定律”就像是煽动这场风波并引发各层面科技企业裁员的蝴蝶效应的原动力,也是众多硬件厂商大裁员的内在本质规律。

为什么需要裁员? 裁员实现成本削减与激发组织的管理变革与创新能力

一方面,对于这些IT企业尤其是手机企业而言,其短板在于过度依赖于硬件的营收与创新,但硬件的军备竞赛已经达到顶点,硬件的收益被不断压缩,裁员意味着轻装上阵寻找下一个风口并削减成本来达成利润的增长。前面提到,根据反摩尔定律,对于所有的IT公司来说,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这也相当于花了同样的劳动力,却只换来此前一半的收入,成本上升利润压缩必然需要从人力成本层面动刀,因为人力资本是企业运营成本构成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而据说黑莓因为裁员削减成本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裁员可以推动组织内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这类似百度曾经所说的“狼性”,通过裁员可以激发现有员工层面的危机感,并推动整个企业层面具备一种反脆弱性,进而激发一潭死水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架构的优化。比如联想裁员的原因就是缘于在并购摩托罗拉和IBM X86服务器后,目前依然处于重组期,需要通过裁员调整业务架构推动业务模式重建,拉动利润增长。微软裁员也是对诺基亚手机业务重组。客观来看,裁员可以达成对组织层面的一种内在反向激励作用。经济竞争中自然有淘汰,企业裁员现象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优胜劣汰,但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反之则会激发企业内部的动荡与不安并降低的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裁员并不治本:要么跑赢摩尔定律 要么抓住风口转型

从大环境来看,IT企业裁员还与当前震荡的经济大环境相关。另一个角度来看,IT科技类企业一旦出现业绩下滑,就采用裁员的方式来缩减开支,这无疑也是一种惰政思维的体现,裁员的导火线则来自利润下降、新业务未达成预期增长、市场决策失误等诸多原因,这些因素会引起董事会、投资人不满,只能裁员自救,但大幅裁员,会让外界质疑品牌的活力与创新能力,并认定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问题,这使得企业将持续面临消费者与业界的质疑,所以说,大规模裁员是一种企业自伤品牌的手段,比如索尼、HTC等企业在经历连续亏损之后的裁员之后,其手机品牌已在不断边缘化。所以说,裁员只是一种短期的速效药与止痛针,并不治本。同时,裁员缩减成本也可能将对相关业务的技术研发带来拖累,假若裁员后的产业调整并未奏效,可能陷入亏损、裁员、重组、持续亏损的死循环。

对于这些IT企业来说,重新审视自身的模式问题,甚至审视自身企业在行业中的价值链以及整个商业生态未来的变局至关重要,而IT企业未来更可能逐步趋向于平台化、社会化、网络化与去中心化,这些变化对人员架构与组织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潜心思考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创造价值,对于这些裁员的厂商而言至关重要,要转型过程中抓住风口缓慢复苏,要么通过不断的硬件性能升级跑赢摩尔定律,要么抓住下一个技术变革节点创新一种新的模式重新转型,但目前来看,这些裁员IT企业并未走出产品创新不够与硬件增长模式见顶的困局,未来它们相关业务被收购或出售的可能性显然更高,对目前大多数裁员的科技企业而言,寒冬还没有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