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创始人方三文:“雪球”如何越滚越大

谈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不得不说的一个名字就是“雪球”。作为以投资社区起家的典型代表,雪球自2011年推出后就备受行业关注,之后凭借独特的产品设计和运营策略迅速崛起,截止目前用户规模已超过1000万。

与同期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其他创业公司相比,雪球走的路线比较独特。当其他创业公司大多选择了销售P2P贷款、理财产品等更易变现的道路,雪球却选择从基础的投资者交流平台做起,并在交流平台成熟后才最终切入交易。

雪球模式很快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公司先后获得三轮融资。而作为一款拥有千万用户的产品掌门人,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分享了雪球的成长历程,并讲述了用户量扩大后,雪球在产品、技术路线方面的选择与思考。

从小滚到大的雪

作为一位资深的投资者,方三文对投资股票一直拥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市面上存在的各种财经网站、炒股软件、聊天群,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相信,有个性化需求的投资者远不止他一个,而且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这就是他创立雪球的初衷。

简单来说,雪球的产品思路是利用互联网重组投资所需所有资源(包括信息、策略、资金、通道),提升投资者决策和交易效率。

方三文表示,通过社交产品模式建立的内容、数据、策略、信用等优势是雪球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雪球用户每天发布30万条UGC内容,雪球用户创建的策略组合超过80万个。

正是凭借这样独特的产品设计与运营策略,雪球迅速获得超过千万的用户量。

技术压力同步增长

快速增长的访问量不仅给雪球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也给产品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存储容量、资金安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试想当用户在开盘时查询股票,却因操作人数众多、网络拥堵而弹出「服务器崩溃」页面,无疑将伤害用户使用体验。而提升用户体验,一直是雪球关注的核心要点。

在创立初期,出于控制成本与数据安全性考虑,雪球采用自建机房的方式部署服务。这种方式在用户量不大的时候并没有明显劣势,但随着用户增长,传统部署模式在业务处理方面开始捉襟见肘。

随着DT时代的到来,雪球把目光从传统厂商转移到了云服务商。因为先进的云服务商不仅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相关技术,还具备业界认可、符合金融监管要求的IT服务和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内外资质认证,并且可以处理大数据业务。

2014年底,雪球逐渐尝试与云服务商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2015年雪球与阿里云最终达成了合作,开始逐步扩大采用阿里云旗下的金融云产品。

之所以在众多云厂商中间选择阿里云,雪球CTO王栋认为,在其试用的云服务里面,阿里云所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专业性上确实更胜一筹。除基本的技术与基础设施服务外,线下的沟通交流等客户服务,他们也做得非常及时和充分。所以经过对比,团队最终选择了阿里云。

云计算是业务增长背后的保障

雪球透露,目前正在使用阿里云的专有网络VPC、负载均衡、云服务器ECS、CDN、云盾等产品。以专有网络VPC和安全产品云盾产品为例。利用阿里云的专有网络VPC,雪球将自己的IDC资源和阿里云进行了打通。这种混合云模式既实现了专有云的个性化,又不失公共云的海量弹性。另外在安全方面,作为财经领域知名平台,雪球曾经受到DDoS攻击,因为配置了云盾防护,有效避免了服务的中断。

雪球的行情业务的一大特点就是弹性,例如股市开盘期间,业务需要的计算能力和流量是平时需求的10倍以上,如果行情利好或者大幅波动则需求量更大。所以,团队将行情服务部署在阿里云平台,利用海量弹性的计算资源从容应对开盘期间激增的突发流量。这也是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

当提到有哪些建议可以给到创业者时,方三文表示,创业是一场长跑,在找准战略方向后,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战术,并组建靠谱的团队努力推进。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却可以借助很多专业的服务。例如阿里云,他们确实可以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专注自身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产品体验。

当云计算遇上财经门户

转型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财经门户开始寻求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新闻生产方式的更新迭代,业务范畴也不仅仅局限在新闻、资讯、行情等传统的内容产出上,而开始纵深拓展,逐步引入多元化的数据服务、视频互动、金融电商等创新应用,广告也不再是财经门户收入的单一来源。

不过,想要新媒体、新业务玩好并不容易,背后需要一整套技术体系去支撑,这套技术的关键词就是“云计算”。

阿里金融云财经门户业务负责人张旭告诉记者,除了输出传统弹性计算资源外,阿里云还可以为财经门户用户打造基于‘场景-流量-运营-变现’的闭环路径。输出快速搭建视频直播、点播平台技术以及提供市场行情、财经语义识别、精准推荐、机器新闻、舆情监控、营销防欺诈、安全和渗透测试、语音识别、智能客服、短信平台等各种云计算与大数据能力。目前,这一“化学反应”也正在雪球等众多财经门户上发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