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zkoreit 博士是中德两国人工智能合作的核心人物,负责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中国的所有合作项目,今年 3 月,他刚被任命为在北京新成立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心(AITC)总监兼首席科学家。在访谈中,Uszkoreit 博士谈到了人工智能在工业 4.0 和商业智能上的应用,以及中、美、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异。
对于他的老本行,Uszkoreit 博士认为,语言技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部分,但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还不足以解决 NLP 领域的核心问题。他提到汉语在语义理解上的潜力。说起不久前 NLP 领域的大论战,Uszkoreit 博士认为 Yoav Goldberg 敢于倡导正确科研行为的严格规则,是个英雄。
以下是访谈全文:
中国 AI 研究需要覆盖所有领域
记者:最近,媒体常常拿中美两国的 AI 行业和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对于中美、中欧在 AI 领域的差异,您有什么看法?以您的理解,哪一方能引领这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
Hans Uszkoreit:欧美的 AI 研究有着长期的广泛基础,但中国正以惊人的力量和热情追赶上来。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国的研发速度可能比美国还快。然而,中国的 AI 研究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热门领域,可热点和趋势总是来了又去。下一代 AI 架构,将会用到具备大量认知任务和能力的、广泛擅长于 AI 的系统。我希望中国的研究人员能有足够的动力迅速来覆盖所有的 AI 研究领域。
我个人所期待的人工智能突破,是多种感官信息输入的交叉领域,以及 AI 在常识性知识与直觉的获取。
欧洲在语义学技术、神经网络与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上往往准备充足,但研究成果在科学上的成熟与商业上的收获更多发生在美国。其中的例外,是制造业领域的 AI,它是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强项。而今中国在 AI 领域的下游应用研究与上游资金投入上同美国的大力竞争,则相当耐人寻味。前者是今天 AI 应用的关键,后者则有可能逆转我们过去的 AI 创新流程。
记者:在深度学习近年来的进展上,有许多像李飞飞这样的华人 AI 科学家和 AI 研究者,他们在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我了解,您的许多研究伙伴也是华人,您能说说选择他们的理由吗?华人在 AI 研究领域有什么优势呢?
Hans Uszkoreit:长期以来,我都非常喜欢跟中国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员们一起工作。他们头脑聪明、积极主动、精力充沛而又注重实效。一般说来,中国研究者的高中和大学基础都非常扎实。我个人的体会是,中国和西方研究者的混合团队,其合作效果出奇的好。我会在北京继续推动这种跨文化的合作。我相当期待接下来同过往的亲密同事和学生们的交流,他们现在大都在中科院、中国的大学和公司工作。
投资环境和早期市场是 AI 创业成功的保障
记者:前不久,您刚任职北京人工智能技术中心(AITC)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份新工作,以及这个新的研究机构吗?
Hans Uszkoreit: AITC 在今年 3 月份成立于北京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的使命,是把 AI 技术从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应用。在德国,我们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商业化 AI 案例。有好多次,我参与创立的公司都是过早进入市场,好在历经多年的挣扎,这些公司都活下来了。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缺乏资金,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的竞争对手取得成功。他们不光有着更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还拥有一个更大的早期市场。
在中国,我也同时注意到了这两大因素的存在:一种友善的投资氛围,加上一个需求庞大而前卫的 B2B 市场。在我的老东家 DFKI(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我们同 20 多家工业股东进行过合作研究,还创立过超过 80 家衍生企业,在 AI 技术转化方面的这些经验都来之不易。
基于这样的经历,AITC 有能力实现这样的技术转化及其研究机制,以及成功的商业化 AI 的最佳实践,这让我们同时也有能力来帮助这一领域的其他人。
记者:工业 4.0 和商业智能将成为主流的 AI 应用场景,但这两大领域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对于 AI 在此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实例?
Hans Uszkoreit: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由工业界所有的部门、设备、人员之间完全的数字化连接所触发的,工业 4.0 是一个针对于此的广泛说法。这种完全的数字化连接是由物联网来实现的,其中还包括机器、产品、车辆和建筑之间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