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硬盘数据保护方法的分析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除了我们工作使用的各种文件外,在日常生活中,DC、DV已成了必不可少的装备。数字时代的产物特征就是以数字形式存放文件,无论是DV拍出来的数字影像还是DC拍出来的数码照片,都是如此,这样的存储方式便于我们与他人交换数字信息。我们可以与朋友方便地分享自己的视频或是数码照片,这是传统记录方式无法企及的。交换数字信息,就需要载体,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移动硬盘是比较理想的存储方式。由于使用了2.5英寸硬盘作为主要存储设备,因此移动硬盘也存在抗冲击性较差的问题,而且使用磁存储最大的缺点是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性会影响数据的安全,所以移动硬盘数据保护方面会有一些独特的设计。

  外壳材质选择有讲究

  严格来说,能对移动硬盘数据保护造成损伤的有两种情况:物理撞击对盘片表面造成损伤会影响数据的安全——数据都丢失了,自然谈不上安全;另一种是指人为的窃取,譬如说丢失的硬盘会泄漏机密数据。这两种情况都是移动硬盘厂商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在品牌移动硬盘流行之前,DIY组装的移动硬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东西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毕竟DIY的移动硬盘只需要一个外壳搭配接口转换芯片,将ATA接口转换成USB接口即可,人们最多关心一下接口的实际性能能否达到30MB/s这个移动硬盘能达到的正常速度,而没有人关心移动硬盘的外壳,在他们眼中这东西只是起到最简单的美观作用的。

  这种移动硬盘数据保护错误的认识一直伴随着消费者长达数年之久。移动硬盘的外壳起到的作用不只是让移动硬盘美观,它还有保护作用。金属外壳在抗冲击方面的表现是最好的,但是这种材料的外壳却并非十全十美。首先,这种材料的外壳可变形性比较差,在受到突然而来的猛烈冲击时对内部的硬盘冲击依然不小。相比之下塑料外壳在受到突然的冲击时会产生微小的变形,减弱了冲击力,这样更能保护硬盘的安全。不要小看塑料材料微小的变形,它可以将冲击力降为原来的1/5。

  其次就是散热。塑料外壳的缺点是不利于散热,而这恰恰是金属外壳的优点。金属是热的良性导体,发热量大的移动硬盘大多搭配金属外壳,不过这并不绝对,伴随着硬盘技术的进步,持续读写时硬盘的温度也比以前下降了不少,所以塑料外壳也在逐渐取代金属外壳的地位。

  外壳的密封性是一个人们不常提的话题,但是对一款设计出色的移动硬盘来说,密封性是一个不得不关心的隐形设计。密封性好的硬盘盒可以保证移动硬盘在出现意外时不会被水或其他液体污染物所伤害。塑料外壳大多采用一次成型设计,可以很好地保证移动硬盘的安全。

  3D抗震芯片有它更安全

  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关心移动硬盘的真正参数只有存储容量。只有在容量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去关心移动硬盘的数据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指标。虽然容量也是我们关心的重要因素,但让移动硬盘稳定运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却更加重要,这往往是在移动硬盘出问题后大家才能意识到的。

  一些移动硬盘厂商会和硬盘厂家合作,在硬盘中加装3D抗震芯片的移动硬盘数据保护措施,靠辅助芯片来判断硬盘的工作状态,从而辅助硬盘将磁头强行移动到安全区域。具体地说,就是该芯片能预测硬盘的工作状态,移动硬盘在进行如拷贝数据、播放电影等有磁头读写硬盘的操作时,该芯片就开始工作了。如果此时你不小心将移动硬盘从桌上碰了下来,在下坠的过程中,当加速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被该芯片侦测到,然后让硬盘立刻停止工作,并将硬盘的磁头移至安全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硬盘盘片受损伤。

  加密软件、硬件齐上阵

  要保证移动硬盘中数据的安全,不仅要在物理上保证数据的稳定性,保证重要数据不泄露也应该属于数据安全的范畴。而且移动硬盘作为商务和私人重要数据的一个载体,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它对数据的加密能力。至少,在硬盘丢失或是维修的时候,不用担心有重要数据被居心不良的人所获取。

  在移动硬盘数据保护的设计上,也有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之分,软件加密是目前绝大部分品牌移动硬盘都拥有的一种加密方式,移动硬盘采用AES算法。这种算法是1997年NIST公开的一种算法,采用比利时Joan Daeman和Vincent Rijmen提交的Rijndael算法,这种算法提供128位加密运算。之所以采用这种算法的重要原因在于,AES128位加密对加密端资源消耗不大,它的解密要比加密复杂和费时。解密优化算法在没有增加存储空间的基础上,以列变化为基础进行处理,程序比原始的要小,而且节约时间。解密优化方法速度最快,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