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仍需政策扶持
目前国内使用的机器人数量约为47000多台套,50%-60%集中在汽车领域,其他如电子装配、物流等领域也有应用,但遗憾的是,这些设备中进口机器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是国产机器人可靠性不高,使用寿命远不及外资产品,同时从价格上也不具备优势。由于没有量产,从国外厂商那里采购关键零部件的价格就比ABB等企业的采购价贵,所以国内机器人造价仍高于发达国家。
以目前国外汽车生产使用的焊接机器人为例,价格主要与其负重和自由度相关。一般来说,6个自由度的机器人,负重165公斤的单台价格约为30-35万元,负重6公斤的价格为15-20万元之间。而一条生产线往往需要十几台机器人,加上辅助设备,造价仍偏高。
记者了解到,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技术与产业已相对成熟,已形成日本发那克(FANUC)、德国库卡(KUKA)、瑞士ABB、日本安川(YASKAW)等垄断性跨国企业集团。国内早期研发机器人的企业现多数已经不再生产机器人,而转向机器人应用工程。在这方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具有较强实力。
然而,机器人制造大鳄们无不睁大眼睛,关注着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竞争压力。 专家建议,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两条线路上取得突破后,才可能实现大批量的生产。
首先是成套工艺的应用和设计。“过去我们总是简单谈一个机器人,而往往一条汽车生产线上需要50-100台机器人,各个机器人有不同的动作,彼此形成一个系统,必须是成套的工艺和设计,这是我们的一个瓶颈”,王田苗说。实际上,机器人技术还需从产品制造角度来研究,若干机器人如何在一条生产线上布放,完成什么功能,通过什么卡具进行组装,实现什么任务。“这个如果克服不了,光有一个机器人是实现不了价值的”,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机器人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聂尔来也认为,成套机器人是中国目前比较欠缺的。
其次是核心的高附加值的功能部件需要突破,如伺服电机与控制器、RV减速器以及为机器人安装的焊接、喷涂等配套工具。如果这个不突破,仅仅是把国外部件集成起来的话,在实现产业化和规模生产上,和国外产品相比,性价比就差,竞争力也不强。
此外,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也有几个需要把握好的关键因素。一是模块化高性能、低成本的软件和功能构件的设计技术。就像组合家具一样,形成模块化后,手、上肢、头等能组装到一起,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二是人机交互智能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毕竟服务型机器人是为人服务的,需要和人打交道。三是需要从老人和残疾人角度,对需求重新定位和定义,更加实用化和简单化。四是安全标准和安全协议,包括产品制造标准、技术标准和使用标准。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祥康说,如果要想抢占新的制高点,光靠国家科技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新松机器人采用上市方式募集资金,不啻为一条新路”,曹祥康表示,“这是个好事”。以新松机器人为例,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提出,按发行价计算的6.17亿元募集资金中,将有4886万元用于工业机器人制造工程。 “企业应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体”,聂尔来认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特性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来看,也多是大型企业集团自主研发,逐渐发展起来的。 聂尔来建议,一方面可以给予机器人应用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其使用国产机器人,使其愿意承担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科技经费能更多地给予企业,由企业与科研院所结成对子,共同进行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国家投入才能更好地促进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
因此,参考国际经验,专家建议,对于机器人研发企业,遵照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机器人生产企业实行财政补贴。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初期,为了支持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对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可按其实际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参照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这也是日本当初的经验。 而随着中国机器人工艺水平和产业化不断推进,企业可以采取长短期租赁方式,普及新兴产品和扩大市场,有利于减少用户购买产品的风险,通过出租可增加与顾客接触的机会,掌握顾客的需求,增加销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