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我拼凑过一篇文章:人与机器人的未来关系思考。文章概括地叙述了机器人的发展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举了人与机器人的不同之处,系统地回答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问题,并对机器人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今天看到163博客上也有几篇关于人与机器人的文章,写得很有哲理,故转载如下。
昨天,无意中看到报纸上刊登一篇《教育部再发征集令 寻找万个“科学难题”》的消息。无独有偶,CCTV10频道前几天刚好播出一个关于“人与机器人”的专题节目。
节目中专家们分为正方与反方。正方的主要观点:未来发展,机器人完全可替代或与人类融合,希望将来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反方:机器人不可能具有人的思维与情感,它只是机械的模仿,受控于人类,永远不可能与人类比肩。
在场的各行专家、科普爱好者、科幻作家们辩论异常热烈。场内不时爆发掌声与笑声,结果是谁也没说服谁。
看完节目后,我将其主要观点分歧归纳为三条,加上个人的粗浅认识与疑惑上传于此,目的在想与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共同探讨。
一、人类是否可与机器人实现融合?
正方:目前,人工心脏,人工智能臂等的运用,就是一种融合。未来发展,机器人完全可以更好地与人类融合或与人类比肩,成为另人类。
反方:此融合不是本质上的。机器人的工作方式与大脑完全不同,机器人不可能像人脑一样有独立思维能力。人的其他部件可以替代,但大脑无法替代。
这里有一个很有的趣的问题,那就是:人的思维是否仅限于在大脑中进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心脏等脏器也参与了思维。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讲,人本身也就是一台复杂的机器,万物都是有关联的。古人云:心想事成,心猿意马,怒从胆边生……,谁敢说其他脏器就完全没有参与思维?如果是,人工心脏是否就可看作是“思维融合”的初始点?
二、机器人能否超越人类?
正方:人类的所有动作都可以依靠对机器人的编程来完成。高智能的机器人可以集合更多人的共同智慧,而具有超出一般个人的能力。计算机就是一个简单例子。
反方: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据悉美国造出一种专门从沙漠中提取一种金属再用其复制成它本身的机器人。试想,当复制无限制下去而不受控,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所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提出“机器人三定律”以制约机器人。
对这一条,正反双方客观上都承认了机器人在行为上存在超越人类的可能。
三、情感是否是高等生物独有的?机器人是否可能具有情感?
正方:目前的一些机器人已经会对外界给出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情感表示(表情),未来的机器人完全可以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情感。
反方:人类情感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比如人愤怒时,甲肾上腺素会增多;人愉快时,体内多巴胺增多……,而机器人只是模仿,没有这个复杂的反应过程,所以不能算是具有情感。
这里又引申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类情感如果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那么,有生物化学的,是否应该还有物理的?还有就是,生物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不是通过物理反映起作用?比如,通过类似于“传感器”的眼晴、皮肤等,将外部信息“传导”到内部而引起?这些应(映)是否有规律可寻?如果有,那么能否可以将这些有规律的信息下载上传于机器人?如果能运用,机器人是不是就等于有情感?
人类很好奇,“机器人”、“克隆人”等“科学难题”被列为人类要“攻克”的重要目标。上帝让人类为自己制造出一个个强大对手,这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灾难?只有天知道。
下面这一段是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她试图从从社会科学与宗教艺术的角度来阐述她对“人与机器人”的观点:悲观但不无道理。于是有了这个话题的第二篇。
本人也深以为,研究机器人不能只局限于科学技术方面。社会科学研究如果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就是那句话:科学是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这个话题一直都很受关注的。理论上说都不需要实体机器人,靠编程产生幻觉就可以构成人类现在所能感知的全部世界。
的确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认为机器人能够取代人,但仍然没有绝对的答案。技术上的瓶颈之外,对生命的忌惮也是研究发展的阻力。退一万不说,就算技术各方面都到位了,有些事实,也是超出人类想像跟理解力的。有可能机器人就是只能“无限接近人类,但始终无法等同于人。”who kn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