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人

 

(下面是女儿再次阐述的她的民科观点)

哦,呵呵。可能我说的不清楚。制造生命跟创造生命是不一样的。生育跟克隆都是利用生命体自身细胞来繁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都不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变的有生命。简单的说,人没办法让死了的人复活,或者利用已经死亡的细胞进行“克隆”。就更不可能把钢筋铁骨的机器人变成真正有“生命”的物种。而我们说的"情感"是只存在于生命体身上的特有的东西,象人一样的思维方式也只存在于人的大脑里。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什么都免谈。龙的意思是机器人本质上没有办法突破这条界限,获得真正的生命。

至于生命的形成,简单的说的确是无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变化产生遗传物质,出现生命。而这个产生的过程,是个概率事件。人类在宇宙中找了这么多年,已经能够观测到距离地球200亿光年的星球,有找到过跟地球上一样的生命形态吗?外星人只在科幻故事里存在。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按照概率计算,“点石成金”一般形成新的物种这种突发事件的概率小到几乎不可能出现。人只能幻想自己能找到方法。这种“方法”,在小说里就是电闪雷鸣,科学怪人横空出世;现实的方法无非是计算计算,只是算不出来。

人力所能及的,充其量是在已经存在生命体上进行改造嫁接,人没有办法把没生命的金属变成有生命的东西。机器人要成为另一种“人”,不是说一根金属管一个活细胞、按照1:1的比例排列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的。机器人可以模拟,但是模拟生命的很多特征的计算量太大,大到人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保持人的大脑,其余身体部件都是机器,但那种东西本质上不是“大脑保存器”吗?大脑一旦死亡,全部器械都得shut down。

关于“复活”,倒是有平行空间理论。认为在宇宙的某个地方,有另外一个/好多个“我”的存在,在做着不一样的事情。将来技术发展的一天,人可以通过“虫洞 ”到另一个空间,改变一些参数,从而影响当前。通俗的说就是有时空隧道,可以来回穿越。这么说来死去的就是可以复活的,或者死去的只是在这个空间里死去,在另一个空间里还活着。这个东西是从广义相对论里面引申出来的。理论上存在,实际上是怎么回事还未证实。

 

在对女儿与龙的回信中我这样写到:

我同意你们的最终结论:概率小,能力不够,时间不够,人类不能“创造”出生命体。理论上虽然还可再深入探讨,不过认为对现实意义不大了,所以此篇为该话题最后一篇。

无生命可以转换成有生命。最简单的就是无机物可以转换成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最早的人工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反应就是将氰酸铵加热生成了尿素,尿素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认为无机物与有机物有根本性差异,无机物所以无法变成有机物的活力论从此被推翻。有机物对生命有极重要的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含有大量有机物。人体中各种有机物在不同环境条件剌激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混合成人的种种情感。多巴胺增加表现为人情绪愉快,而甲肾上腺素增多让表现为人易怒……,这是有机物与人体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实则是生命体的重要构成),是人本身具有的天然属性。人体中还含有各种无机物微量元素(铁,铜、锌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着生命的构成与融合。

当然,人工将无机物合成成有机物,相对于“创造人”这项超巨无霸工程来说,甚至连亿万里长征的一小步都算不上。所以对“创造人”在你们观点的基础上,我总结为二点:一、自身局限。以人迄今为止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无法认同及完成“造人”,只有大自然才有这种创造力;二、时间不够。通过无限演化,人类或能一直演化至成为承载并创造出等同自己“智力”与“能力”生命体,但更大的可能是,还未到演化成那样,自然法则就让人类消亡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