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滨海:和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

王滨海

摇摆灵活的方脑袋,聚精会神的圆眼睛,伸缩自如的长手臂,像坦克轮子一样的脚,这不是《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瓦力,而是王滨海和他团队设计的特种机器人。它们可以在特殊环境下代替人工作,不但将工作人员从恶劣环境中解脱出来,还可以将工作做到精准无误,它们有个威风的名字叫“智能卫士”。

王滨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之后便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就读通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在读研的两年时间里,王滨海承担了无线局域网IEEE802.11b的协议研究,主要研究包括系统仿真实验、带宽容量计算、协议性能评估等工作。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来到东安格利亚大学攻读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专业的博士学位。读博期间,王滨海担任MPEG-7图像编码协议的研究工作,并在2005-2006年成为BSI(英国标准学会)MPEG-7标准组委员。在国外生活学习了七年的王滨海觉得,就他所学专业来说,英国虽然有优越的科研环境,但考虑到国内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有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国。

王滨海同济南缘分颇深。2007年博士毕业归国后,他开始在上海找工作,当时他在上海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招聘单位便是现在他所在的公司: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由于鲁能智能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招聘信息,王滨海以为公司地址就在上海,便投出了简历。后来与鲁能智能的负责人交谈后才得知,公司并不在上海,而是在济南,这让王滨海很为难。虽然交谈之后对公司的印象不错,而且同自己的专业对口,但却与他却想留在上海的想法相悖。鲁能智能负责人得知王海滨犹豫后便多次邀请他来济南考察,之后再做决定。“当时来到济南,觉得这里的工作团队不错,而且跟我的专业契合,尤其是发展平台和研发环境都很好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2008年,王滨海来到了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担任电力特种机器人高级研发工程师。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主要面向电网、发电、冶金、煤炭等行业开展电气自动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力行业特种机器人等业务,现有各类专业人才450余名,先后承担了“863计划”在内的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取得了多项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各类科研成果。而王滨海所负责的电力行业特种机器人业务,更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1999年开始研发至今,已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给公司创造了1500万的业绩。

“电力特种机器人分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除冰巡线机器人’和‘机械臂机器人’三种。”王滨海说。“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主要用于变电站各种设备的监测,通过安装在地面上的磁导航信号点来控制机器人巡走路线,机器人身上装有可见光摄像头以及红外热像仪,不仅可以监测机器的温度等内部状况,还可以监测其外观有无损坏,并且将监测情况实时传输给后台操控人员,基本能将工作人员从枯燥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并且做到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避免了人为疏忽带来的事故。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可以自行充电,经过一次性设置,每当工作到设置时间后,便可自行到充电室充电,待电充完毕后再自动恢复工作。“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已应用于山东、浙江等国内十几个城市,已达到220伏变电站无人值守,500伏变电站少人值守的成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做到不折不扣的精度。”

王滨海说。“除冰巡线机器人”在城市遇到大雪、洪水、泥石流、地震等灾害时,便派上了用场。它们不但可以给道路除冰,还可以做到直升机无人巡线,将螺旋桨和传感器以及IFID定位系统等技术融合,通过设置可按指定路线飞行,对特定角度进行拍摄,并实时传输,对所有路线进行普查,将原先大量的人力从恶劣环境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做到无遗漏巡察。而“机械臂机器人”可以进行带电作业,到夏季时,若是工作人员对电缆等高压线检修时,会进行无电操作,这样便会造成大面积停电,给居民带来不便,而有了机器人便可进行给电缆扒皮、穿刺等一系列带电作业,机器人通过灵活的机械臂和识别装置,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避免了高压电给人带来的意外伤害。现在这两种“智能卫士”已有十几台应用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