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发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件挺苦逼的事情,高成本和不确定性是主因。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期内没有盈利的可能,长期来讲也不见得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就一定被市场所接受。但是,技术才能真正对这个行业产生推动。
虽然说目前的技 ??术不足以支撑理想中的智能硬件,但并不表示现阶段的智能硬件就没有意义。用户可以接受逐步智能化,但每一步一定 ??是要有意义,在迭代的过程中不能偏离智能的本质。比如智能空调可以暂时做不到识别用户,但根据用户每天回家的大致时间提前调节室内温度并推送给用户,这个我认为目前的技 ??术已经可以做到了。但是那些粗制滥造的遥控APP,连运行状态都显示不了的,就别拿出来忽悠消费者了好吗。
智能VS伪智能
智能一定是简化控制而不是强化控制
其实从各种科幻电影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对于智能硬件的未来展望,一定是朝着简化控制的方向去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凡是朝着强化控制方向在做的,都是与智能背道而驰的。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产品(如空调可以在外提前打开),大部分产品真的不需要一个装在手机里的“遥控器”。
智能一定是降低学习成本的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产品在使用时的学习成本非常高,消费者苦于对着说明书搞不定,厂家苦于需要一遍遍教导用户所带来的高客服成本,这本身就是与智能模拟人与人交流的定义是不相符的。
比如我想跟一个人交流,还需要事先学习过交流手册吗?再比如我让一个人替我拿杯水,应是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只能用某一种固定的语句。真正的智能,就是我外婆去了托尼斯塔克家也能过得好好的。Jarvis,给我倒杯水;Jarvis,把空调打开;Jarvis,打电话叫隔壁老王一起来搓麻将。

智能一定是数据驱动的
不难发现,智能硬件的智能行为是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的。例如上面提到过的智能电视的推荐,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观影数据才能实现。数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我点开一部电影,看了一会就退出了,那到底是意味着是我从来就不喜欢这类型的片,还是想过会再看这部片,还是隔壁老王叫我搓麻我暂时就不看片了。这当中用户操作的细微差别如何鉴别也是智能硬件未来需要注重的问题。
智能一定是多硬件联动的
其实这个也是出于对于数据的需求。单个硬件能收集的数据和数据种类都有限,而实现真正的智能化需要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这就需要多种硬件设备共同收集和共享数据。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生态。生态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烂了,到处都能看到号称要打造生态的企业。为了这个,小米和美的联手了,海尔魅族阿里也选择抱团。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一家公司的体量能以自己为核心打造完整的生态,哪怕是钱多如苹果,黑科技多如谷歌。生态应该是去中心化的,不应该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运作的模式。如果非要说一个中心,那就是数据,但不意味着数据公司是核心。我认为最佳的做法是一个第三方非盈利组织以及一套开放标准,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在体系下运行。
智能应当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有效智能化的意义是,在原产品的基础上,智能化带来了附加价值。用户是否为智能化买单是有效智能化的鉴定标准。
试想一下,如果某品牌智能电视定价不是如此之低,用户还愿意购买吗?现在做法是这样的,原本同尺寸的电视卖这个价,我加个“智能”的噱头然后卖同样的价格,甚至卖得更低。那你怎么知道用户是真的对智能有需求,还是仅仅因为低价而购买呢?
如果用户愿意为智能化买单,那么市场的表现应该是智能化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同类的非智能产品,且依然能获取上规模的用户。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与传统功能机。智能手机售价就高于功能机,但是依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那么这个智能化就是有效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