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行业大事不断,其中硅谷AR创业公司meta获得腾讯,联想等机构5000万美元B轮融资尤引人注目,此番融资之后meta估值达3亿美金,一匹新的独角兽呼之欲出。
目前VR/AR领域已经出现四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MagicLeap(估值45亿美元)、Oculus(估值20亿美元)、Blippar(估值15亿美元)以及Mindmaze(估值10亿美元)。
业界高估值公司不断露头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强力驱动,据Digi-Capital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VR加上AR总体的收益可以达到1200亿美元。其中VR占比300亿,AR占比900亿。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行业的突飞猛进基于科研一线的不懈探索。本篇带来一票硬货,来给大家盘点一下智能穿戴设备研究的那些牛叉机构——黑科技的造物主们。
多伦多大HI实验室的掌门人SteveMann
从1968年世界上第一台头部佩戴显示装置的先驱——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眼镜在犹他大学的实验室里被设计研发出来,到1980年,SteveMann基于Apple-Ⅱ6502型计算机研制了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设备原型,并制造出历史上第一个头戴式摄像机开始,人类就踏上了漫长的智能眼镜破茧成蝶的培育之路。直到现在,我们看到有一小部分所谓开发者版本的机型在市面上,但大部分需要接受大众检验的成熟产品,却还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中反复雕琢。
ACT实验室
ACTLab(行动与环境识别技术研究小组)专注于普适计算、可穿戴计算机和移动技术,隶属于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欧洲领先的科研型实验室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利用多模式普适传感器技术通过对活动和环境的识别来解释人类行为。
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
其为可穿戴计算技术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专注于研发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注重发明而非将科技产品化。而第一版智能工作系统,则是两名研究员利用Park公司的PrivateEye显示器和Handykey公司的和旋键盘的部分零件制作而成的。这为智能产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多伦多大学HI实验室
计算机视觉和智能图像处理研究实验室,创始人正是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的SteveMann教授。实验室专注于个人成像、介导现实(MediatedReality)和可穿戴计算技术等领域,主要研究优势为可穿戴式计算的硬件和开源介导现实软件。
谷歌X实验室
简称GoogleX,坐落在是谷歌主园区不远处,是秘密建立的创新实验室,它的前身主要以开发无人驾驶为首要任务,但从被正式创立的2010年起,它担负起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研发。它不仅是当今最大的网络搜索服务商,同时也在软硬件领域开发出很多富有创意和技术的产品,比如火爆的GoogeGlass。其实验室工作列表上的“百大冲出星际计划”大多处在概念阶段,项目涉及到未来的太空电梯、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眼镜、”ProjectLoon”Wifi热气球等。而正是这些短期内根本无法给股东创造利益的科技项目,使谷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范畴,真正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
美国PLT实验室
由PLT团队开发的可穿戴概念它将Plantronics公司除音频外的所有旗舰技术集合到便携领域内,为开发者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利用这一新兴技术来开发新程序和新功能,并且分享实用性指引,指导开发者如何为特定的应用和平台选择适当的技术和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