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停车的春秋时代谁能称霸?

  模式三

  以私人车位共享为切入点。典型代表为丁丁停车,其运营模式是将个人闲置车位资源进行出租和利用,不仅能够达到在没有增加新车位的情况下满足更多人停车的需求,而且车位所有人购买丁丁停车的专用智能车位锁后,还能利用它赚取车位经营收益。这种模式较为新颖,但局限在于,该模式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物业、停车管理公司与车位主的利益,这就容易给线下地推带来难度。

  模式四

  智能硬件研发及销售。以西安艾润物联网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从事与停车进出收费和管理有关的产品研发以及系统的集成和销售业务,为B端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和智能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服务。其技术核心是“智能硬件+云平台+移动终端”,将智能硬件通过嵌入式技术应用到停车场的管理中,通过云平台为用户查询和管理与停车场有关的各种数据。该模式可以说是集平台、硬件、管理系统于一身,但由于投入较高,因此更适用于城市地标性建筑等较大型场所。

  模式五

  代客泊车。代客泊车模式与代驾有些相似,都是帮用户开车,所以有些企业将代驾与代客泊车整合到一起,基于同一个管理系统,车主白天上班时间可以代客泊车,晚上则可以切换到代驾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停车资源,但关键点在于安全和用户体验。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去年资本市场的寒冬侵袭之下,烧钱补贴这样高度依赖资本的模式已然使大批企业面临淘汰。但寒冬过后,幸存企业也在思考,该如何应对接下来行业局面。目前,国内停车场数量多达百万家,且传统停车场管理方长久以来更多的是注重停车用户的被动管理,却不擅长有广度地经营停车场,而这就给互联网停车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会。互联网的引入将使传统的停车资源转变为可使停车场管理方、车主和创业企业多方受益的资源。

  不过,对于入局的企业而言,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停车市场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型市场,新入局企业若要对停车场资源进行互联网改造,必须要与传统的停车管理方进行协调。而单就这一环节,就会面临谈判时间的考验,特别是较大型的停车场,周期则会相当漫长。此外,停车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例如在一个居住小区里,停车场的所有权为开发商所有,经营权属于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还可能将经营权外包,这样加重了商务谈判的难度。据笔者所知,多家企业都面临着与传统停车管理方协调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诸多企业以大数据为目标前提下,线上、线下的用户体验,直接决定着用户的黏性。表面上看,停车场O2O是个需求量较大的刚需市场,但只能满足用户的部分真实需求,也就是在目标地点能够及时找到停车位。根据某停车软件的监测,用户除了想停车时会打开应用外,其余的时间并不会过多去关注。且一旦一两次体验感觉差后,就很容易流失。因此,用户体验好坏也是衡量企业产品实力的重要门槛。

  如何与传统停车场相爱相杀?

  有数据显示,传统停车场的人员运营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30%以上,而智能化升级完成后,其人员管理成本必然会有所减少。尽管传统停车场的管理与运营仍存在诸多弊端,但其大门并非会向所有“改造者”敞开。从现有互联网停车企业的生存模式来看,无论是提供硬件,还是纯互联网化,都逃不掉对传统停车场的颠覆,而颠覆的根本在于了解传统停车场的真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