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市场瓶颈难以突破 创业者唯有待时机

  但好景不长,这种新格局却从2015年开始渐渐走向消亡。“从2015年下半年起,这种模式开始走不下去了。”张宗缅说。在部分品牌开始渐渐做大后,小品牌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难以通过营销手段做大。而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的代工厂出现收支不平衡,乃至大面积倒闭的情况,它们因而不得不重拾对于利益的关注,更加注重硬件品牌背后的资本关系或投入能力。

  此外,在智能硬件公司融资受阻的情况下,代工厂们开始将这些公司拒之门外。“在前两年,我们还很欢迎深圳这边中小硬件公司的订单;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不怎么接它们的单了,因为实在赚不了钱。”一位珠三角制造业代工厂的负责人说道。

  “总的来说,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旧模式上,代工厂更希望接一些大品牌的单。”张宗缅说,“对于小品牌,工厂们已经不愿意为它们专门建立定制化的产品线,因此它们慢慢就活不下去了。”尽管如此,张宗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硬件行业进入寒冬:“大体上看,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全世界还是在稳步上升的,只是进入门槛变高,技术不过关的公司被淘汰了而已。”

  技术上的不足,是硬件创业公司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遭受挫折的直接原因。一名投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智能硬件本身一直在高速发展以及更新,对于那些没有太大进步的产品来说,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整体上看,部分市场热,部分市场冷,是必然的趋势。”这名投资经理认为,机器人、VR设备等智能硬件,依旧方兴未艾。

  一般而言,智能硬件远远不只包括可穿戴设备,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VR设备、机器人、智能电动车等新事物开始出现。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想要涉足这些产品的制造,从技术上来看,难度不亚于登天。

  在8月13日于深圳举行的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大会上,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提到了人工智能实现的三大条件:产品、机器学习、大数据。他提到,目前,小米云每天收纳的数据达到200TB,只有掌握如此庞大的数据基础,才能创造真正的人工智能。

  然而,初创公司几乎不可能如小米般收集到如此大量级的数据,这也意味着它们难以真正进入这一领域。紫牛基金投资经理尚静以VR设备为例,对讲述了初创公司在智能硬件领域之中的技术困境。她认为,初创公司在VR头显这个领域基本没有任何机会。

  “目前对于较知名的几个头显制作方,比如暴风魔镜等,它们一方面推进自己产品的软性功能;一方面做内容投资,推进自己的内容平台。目的都是以自己的硬件为入口构建内容生态。这是支持其硬件平台的软性实力,然而这些内容和平台生态的构建都不是创业公司能够玩的。”她说。

  但在深圳大大小小的硬件孵化器中,创业者们依然前赴后继地拿出自己的机器人或者VR头盔产品,仔细看下来,这些产品大都千篇一律。以机器人为例,很多产品除了能够发声之外,别无用处。

  “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壳子,加上语音识别方案,再没有别的功能了。”一名硬件创业者这么说,像这样的智能硬件,纯粹是为智能而智能。而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可穿戴设备,同样面临技术瓶颈。在技术上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同质化已经日趋严重。

  “现在市面上很多智能手环,实际上的功能只有计算步数和心率,但这些数据如果收集得不够充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查西认为,大部分智能手环和手表产品,由于技术上的不足,本质上提供的是伪需求。

  去年,美国科技网站BusinessInsider曾经进行过一次市场调查,结果发现,有51%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没有“任何被使用的需要”。其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手环的大部分功能,目前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实现,那么消费者们又何必花钱去买一个智能手环呢?

  “现在,消费者的目光更加挑剔。”查西说,“如果手环这类产品没办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话,起码从今年来看,是很难继续的。”不过,在查西看来,功能较为齐备的产品,如智能相机、智能电视等,依然有生存下去的空间。换言之,寒冬对于这一类产品来说带来的影响要较浅。相对于手环来说,相机、电视等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的实际功能要多得多,也许这才是它们得以维持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