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国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曾经进行过一次市场调查,结果发现,有51%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没有“任何被使用的需要”。其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手环的大部分功能,目前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实现,那么消费者们又何必花钱去买一个智能手环呢?
“现在,消费者的目光更加挑剔。”查西说,“如果手环这类产品没办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话,起码从今年来看,是很难继续的。”
不过,在查西看来,功能较为齐备的产品,如智能相机、智能电视等,依然有生存下去的空间。换言之,寒冬对于这一类产品来说带来的影响要较浅。相对于手环来说,相机、电视等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的实际功能要多得多,也许这才是它们得以维持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困境中,已经有创业者开始积极求变,他们希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地为产品带来新元素,从而跳出原地踏步的怪圈。比如说,有公司已经开始为手环加入包括体感在内的新功能,使得其应用场景变得更加广泛。
对于不相信寒冬的张宗缅而言,加强社交网络上的营销,同样是现阶段下的一个突破口。“现在智能产品的受众还是比较少,想要让用户们花钱,公司们还是需要真正做好营销。”
只是,更多的从业者依旧悲观。多位智能硬件公司工作人员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觉得行业的瓶颈期不会很快过去。
“现在,硬件公司们只能等。”查西说。等到经济环境变好,或者是等到新技术的全面落地。对于很多智能硬件初创公司来说,命运其实并不掌握在它们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