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产业如何突破瓶颈

  “即使已有较为成熟的行业智能硬件产品,也因为缺少成功的应用示范案例,难以在相对封闭的行业中推广。”许志远说。

  生态化能力不足,也是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瓶颈。

  尽管目前大型互联网企业对智能硬件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但整体来看,我国智能硬件产业生态仍不繁荣,创新处于自由生长状态,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不足。

  如在产品创意阶段,尚未具备创业创新所需的办公环境、小规模生产能力、敏捷制造服务等体系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产品商业化量产阶段,缺乏标准规范、检验检测、行业数据支持等支撑能力,供应链、渠道、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高端产品供给需要突破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行动”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分别针对高端产品供给、核心技术创新和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三方面设置了重点任务。

  “行动”主要从整机设计和生产角度出发,解决重点产品高端化和服务化问题,以丰富消费类智能硬件的品类和增值性,增强符合行业标准的智能硬件产品供给能力。

  以智能穿戴设备为例,“行动”要求重点提高虚拟现实等前沿产品的性能,加快产品产业化实现,加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相对成熟产品的工业设计和功能设计。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结合,挖掘智能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和信息交互功能的深层次应用。

  智能服务机器人亦被列为重点任务领域。其重点在于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核心,开发适合产业化的机器人产品方案,包括开发开放的软硬件平台及解决方案,简化和优化机器人开发界面和控制界面,发展适配家庭、教育、商业等应用的机器人产品。

  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我国的智能硬件产业也存在着关键共性技术的短板。补齐这一短板亦是此次“行动”的重点任务。

  比如,低功耗轻量级底层软硬件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高性能智能感知技术等。

  “行动”还强调,在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试点示范作用。比如推动智能硬件在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建立成熟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解决智能硬件在行业推广中存在的产业生态、数据打通等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重点任务的突破。“行动”要求要加强政策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协同、建设创新体系并完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