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活服务,是智能硬件产品通过用户提交的互动从而感知他的需要,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智能生活。
伪需求未必是坏事,但是一场危险游戏
如果把智能硬件4个字加以拆分,那么可以分为智能和硬件两个端口。在硬件一端,产品想要销量好,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讲究的是设计、个性化等创意元素,而在需求端,目前很多需求是没有被创造出来的。
比如一些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以用来打电话,这种通话功能是产品方创造出来的功能,但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它,那或许是另一个问题。我们通常用“伪需求”来对应这样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伪需求的出现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反而是个好事。因为这种需求的诞生需要创业者不断尝试,那结果有可能会教育市场、培育出一批用户。因此,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伪需求的出现也许是个好事,但对创业者、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场危险游戏,你是在创造需求,从无到有,甚至说是否可能“有”还是个未知数。
但现实中,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创业者的心态。在消费电子这个 大环境中,智能硬件这个蛋糕对大家诱惑很大,许多创业者都有一种寻找突破口的急迫心态,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跨进一片蓝海。
有的创业者会钻进一个牛角尖。他们认为,一个可能只拥有10万甚至1万用户的小众化市场,其消费容量可与一个主流市场媲美。以游戏键盘为例,有的用户可以一次性购买10个键盘,但不见得这10个键盘他都会使用。因此,创业者就把自己的产品想方设法往小众方向去靠拢,但其实,这种小众市场可能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市场。
去中心化的智能硬件
我们认为,智能硬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产品,中心化的产品诸如手机、电视等在某些场景必须开启的硬件,其开启率非常高,而去中心化的产品,它的开启频率、使用频率并不是特别高,可以说它是非刚需的、低频次的。
有人质疑,这跟好产品的“六字法则”(刚需、痛点、高频)截然相反。其实对智能硬件来说,这恰恰是它的精髓,刚需、高频已经被很多品类占领了,你无法去在一个存量市场作颠覆,难度系数非常大。而智能硬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你近乎忘记它的存在,却又一直感知它的存在,因此在未来,智能硬件就是这样在无形之中感知人类行为的终端。
用场景连接智能硬件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智能硬件来升级线下场景空间,使线下渠道同步于线上的原因。我们认为,智能硬件肯定是要切入场景的,任何一个智能硬件产品都无法脱离场景来感知用户需求,智能硬件不是在网上看的,而是要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和使用的。
对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在眼下这样的过渡性阶段,首先要做的是一款能卖出去的产品。这又回到一个最古老的问题,那就是产品本身的性价比,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良好的成本把控和销售能力。再往后,想要做真正智能的产品,那就要不断修炼自己做产品的内功,其他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产品的延展性,即卖产品的同时要做服务。任何一款智能硬件产品都是要用服务来做溢价的。有的产品卖100块钱,但是它的成本已经达到七八十块钱,这个产品本身可能没那么赚钱,但提供的后端服务才是真正的利润点。因此,创业者和创业公司还是要想清楚,做智能硬件,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可以参考这种打法,给一个普通的充电宝加上闹钟的功能,可能要多卖200块钱,同时如果能保持跟一般的充电宝成本相当,那么这肯定是可行的。
这其实就是小米的打法,即“我具有过(超越)的能力,但我不要求过(超越),我追求的是中庸、是性价比”。小米的很多产品都具备可以做得更加超越的能力,但是这部分都被雷军砍掉了,他的观点是,在中国,中庸的产品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容易获得市场。
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智能硬件也会成为大众化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我们的判断是,所有的智能硬件产品本身都具备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模块以及良好的数据传输能力,同时,其产品品类的概念会被弱化,具体一点来说,就是从触手可及的产品延伸至无形的用户生活中去,其服务能力成为衡量一款产品是否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