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2017年的智能硬件会卷土重来吗?

相对于其他骤火的领域,智能硬件有着较长的产品周期。以大疆创新为例,虽然从2012年推出的精灵1代开始,大疆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但如若计算2006年的成立日期,大疆在技术上的积累就花了6年。

极飞科技CEO彭斌说,由于先期技术的积累,大疆已经在无人机领域占据较大优势;后期进入的厂商如果和大疆走一样的路线,几乎很难成功,毕竟,这时候已经落后了对手数年。

技术之外,供应链环节的周期依旧惊人。业内人士向腾讯科技坦言,仅仅供应链一项就足以筛去80%以上的玩家,“一个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建设期,由于涉及到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角色的利益分配与博弈,这个过程很难被缩短”。

不仅如此,在ODM、OEM、渠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原材料也通常需要提前垫付,这意味着在智能硬件的筹备阶段,可能就需要投入超乎想象的资金和时间。

但这些过程,在2015年前后,却几乎都被忽略了。

“当时大举进入的资本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行业”,一位曾帮助多个智能硬件项目完成融资的人士表示,很多投资人盲目押赛道,在大举投入后期待能迅速产出爆款,却不知道硬件领域存在着很长的周期,只觉得随便找个代工厂就可以解决。

这导致了本该由产品周期和供应链建立的行业壁垒,并没有如期产生。事实上,在硬件产业,技术积淀与供应链、渠道优势在大部分时候都远远重于创意。

此后,大批缺乏技术含量、使用公模修改的产品诞生,智能硬件的“繁荣”演变为一种无序。

不仅如此,这类来去匆匆的产品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往往只能“捞一笔就走”,并不能产生真正的爆款,也无法让公司价值产生质变。这反映到创投圈,便是数据难看,无人接盘。一位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腾讯科技,投资机构还是比较看重何时退出、产生收益的问题,在经历一轮投入后,智能硬件没有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成绩,这才让机构愈发谨慎。

但也许,这种“谨慎”,才应该是面对硬件领域本该有的态度。

最终,智能硬件行业的特殊性,还是让资本落了空。人们发现,智能硬件从来都不该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回归硬件范畴,智能硬件才有可能迎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