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入只能硬件市场需要点啥?

找准细分市场和方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漫长的研发过程亦是遍布陷阱,智能硬件坑很多,对于创业者真是坏事么。事情总有两面性,爬出坑来就是胜利者,回头一看,这些坑反而形成自己的竞争门槛。大部分坑可预先避开,如何避免采购质量问题,有面向可采购设计DFP;PCB生产出来组装有问题,无法双面贴片、虚焊严重,有面向可装配、可生产的DFA,DFM;生产出来产品寿命短、有面向可靠性设计DFR;不好用,无法测试等等问题,都可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后期问题,DFX(design for xxx)。某建筑需要7天内完工,甲团队4天在规划准备,3天搭建,一次完成。乙团队上手就做,5天完成,看似很快,结果后面不停的返修,交付更晚,成本翻番,可见前期设计的重要性。可能大家不熟悉什么是DFX,可以联系我,在杭州有华为资深专家团队提供这样的免费服务。

技术问题的解决在实现过程中也仅仅是一方面。产品质量还有很大一部分靠管理。如何象指挥家一样协调采购、软硬件开发和测试、模具厂、PCB厂、组装测试厂、包装厂以及营销和服务成一个整体也是深有学问。智能硬件包含了嵌入式软件,两者需要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除非快速验证一些原创性技术,智能硬件开发一般不采用快速迭代方式。

历尽千辛万苦,开发和生产完毕,智能硬件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大难题就是成本和价格。产品一上市,就不得不面临低价、低价再低点的要求。特别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巨头把硬件作为获取用户的新方式,羊毛出在猪身上,硬件不赚钱,对创业者杀伤巨大。当然还不只互联网巨头,前有狼后有虎,还有中国特色的山寨厂。

价格战是两败俱伤,也不是初创者能够拿起的武器。上述的DFX和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时间成本、研发投入和物料成本,获得自己核心竞争力。找准需求,研发差异化产品,这第一步做好,就是选择相对优良的跑道,至少部份缓解价格竞争的激烈程度。消费市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国内消费需求也在逐步升级。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应是一个市场良性发展的方向。以当下互联网精神专注每一个细节给客户惊喜。在消费者使用插座的几秒钟,我们分解成多个场景。未插入插头,插入插头一半,这两种情况均不通电,只有插头稳定插入后才通电。通电后万一设备漏电、线缆破损造成短路立刻断电,给予消费者长期安全用电的价值。除此之外,在消费者购买中、购买后在营销上、服务上给予配套产品和服务优惠,一步步提升消费者好感度。通过联网的智慧插座,充分学习各个房间多类电器的使用习惯,通过大数据分析,更贴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后续是DT的时代,掌握数据,并通过数据给予服务才是竞争的王道。也是硬件公司软硬结合的战略方向,谁具备了迎合这种趋势的DNA,谁就具有未来发展的长期门票。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残酷的时代。真正把握市场的脉搏就能赢得自己的成长空间,具备初步的竞争实力。竞争对手能够补贴单品,不能补贴整套系列产品;补贴只能针对低价值产品,不能是高价值的核心产品。价格竞争总可以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应对。整合自己的生态圈,新兴的产品有新兴的渠道,家电卖场、家政O2O、幼教机构、母婴消费群、家装设计等等合作伙伴不是线上营销能够覆盖的地方,灵活的渠道政策足够保证生存的广大空间。硬件的低价和补贴只能一时,不能一世,一个行业始终会恢复到它应该的平均利润水平。只要具备平均利润水平生存的能力,相信能收获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