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的实质是,当时大举抢滩的资本与创业者根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这个行业,而更多是急着去占据热门概念与行业的坑位,以为坐在风口上就会飞起来,但许多人没飞起来,却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智能硬件行业也几乎没有标杆性的成功公司,也缺乏引发大规模关注的有技术含量的爆款,产品多半集中于没有技术含量的手环、秤、插座、音箱、桌子、路由器、筷子、空气净化器等这类日常用品。
智能硬件产品的本质应该是定位于人与硬件的智能交互,这同时是深挖人性需求之后的结果。
但当前产品智能化产品的智能程度相当有限,很多厂商对电子设备稍加改进加上Wi-Fi或蓝牙功能、或者做个APP在手机上可以查看硬件数据之后就称之成智能硬件,这些产品对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也相当有限,甚至许多产品出现根本不知道用户场景与用户需求在哪儿。
早前有业内人士举了一个案例表示:最新的捕鼠器特别智能,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手机控制点击老鼠,或播放噪音吓死老鼠,唯一不足的就,你需要抓住老鼠塞到这个捕鼠器里。
这类缺少应用场景的伪需求创业与产品开始让许多用户对所谓的智能硬件产品不再感冒,也有业内人士脱口而出:许多智能硬件看起来更像是智障硬件。
这体现当前智能硬件创业者捕捉用户痛点能力弱。智能硬件的用户体验本身应该是复杂而且多元的。智能硬件的关键在于智能,用户的需求不仅在于满足功能,更重要是让产品的触感、观感有迹可循、满足趣味需求并让用户寻找存在感。
但现实却是有着很多伪需求智能硬件。类似于智能插座、智能灯泡、智能路由器等智能家居产品,几乎设计原理都是可以通过APP控制家里的电器设备,进行开关控制,但显然,这与用户的真正需求太远,通过手机APP来控制举手投足即可操作的硬件并没有打到用户的痛点。
另外,在北京雾霾爆表的时候火了一大批智能空气监测设备,据说这些智能检测设备在人们目力所及之处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会提醒有雾霾,但却没有空气净化的功能。
另外是供应链环节的控制。有专业人士谈到,一个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建设期,由于涉及到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角色的利益分配与博弈,这个过程很难被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