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许多创业者都把它想的简单了,在它们看来,产品设计与创意有了,找个代工厂来做就行。
在硬件硬件的供应链中,与手机行业也差不多,在元器件、代工、渠道、原材料、创意设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许多代工厂的技术难以支撑产品的出货周期与产品质量,产品想象美好,但实际做出来的东西差强人意,产品出炉后发现细节做工甚至螺丝都不对,于是产品又要重新设计推到重来。
在技术积淀与供应链、渠道优势不够的情况下,产品周期又被拉长,出来的次品往往用户并不买账,而这个时候,烧钱已经烧的差不多了,投资人已经不敢再继续投钱。
而智能硬件行业的成熟有效的供应链体系也因为行业赚快钱的浮躁心态并没有建立起来。许多获得天使轮甚至活到B轮、C轮的项目,多数没有走过供应链这一关。
另一方面,许多智能硬件投资人都是来自互联网行业,但互联网思维在智能硬件领域会面临诸多问题。而互联网的盈利法则是基于流量、用户、免费思维模式下来构建商业模式,硬件不允许快速迭代,不成熟的产品不断去迭代修改会造成供应链的麻烦与资金、品牌与口碑等系列问题,快速毁掉一家厂商。
周鸿祎曾经说:“如果硬件完全不赚钱,互联网模式建立不起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会导致持续设计新品的能力都失去,更不要说什么制造业的创新、原创能力了。”因此,智能硬件创业的特殊性在于,软硬结合的模式与软件创业相比,中间成本更高。
而成功的案例更多是内部悄无声息反复打磨拿出爆款反过来积累粉丝,亚马逊的Echo就是这类案例
而在智能硬件刚刚兴起的那会儿,很多企业信奉小米互联网思维,严控毛利率,小米倡导BOM成本定价策略,打性价比策略,走线上渠道,很多厂商纷纷效仿,但这些厂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不是小米,没有小米的粉丝与小米官网的电商渠道优势。
对于一般智能硬件企业而言,线上渠道无非就是在京东、天猫上卖货,因此我们看到,在当前,大量智能硬件押宝京东、淘宝的众筹平台,但很多智能硬件产品也仅仅止步于众筹阶段,在天猫京东上推广引流都需要高额费用,这又是一个烧钱的办法,但在线上烧了钱未必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