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热潮熄火,但智能硬件还有“下半场”的机会

而且线上烧钱,线下就没有钱来开实体店了,有着口碑引导与吸引尝鲜用户、树立品牌作用的线下渠道被荒废掉,因此我们看到,在手机涨价之外,最近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厂商宣布上调产品价格,原因也是上游核心部件及元器件采购成本上升,再加上汇率的波动。

 

 

在这背后,也难免有厂商考虑到性价比策略走不通之后,企图赚一波热钱捞完一票走人。

 

 

很多投资人原本寄希望在大举投入智能硬件后能快速见到爆款,但事与愿违,智能硬件由无序发展走向冷清。

 

 

但这不代表智能硬件没有未来,智能硬件必然是未来的方向,只不过当前从技术、产业结构、用户市场、厂商成熟度等各方面来看依然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创业者应该更多去关注供应链环节是否成熟,以及从技术层面看,底层的感知、识别、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等核心技术层面是否可以与硬件产品很好的融合起来,推进产品体验的提升。

 

 

未来消费端的手机、机器人还是企业端的智慧办公往往都需要与语音交互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起来,与手握用户、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能力等核心优势的巨头相比,中小创业者面临的难题是,支撑智能硬件产品的内核——即支撑硬件本身的信息服务与内容生态的短缺。

 

 

软件与云服务能力,平台生态的营造能力却是未来智能硬件抢占制高点的核心赛点之一,这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战略耐性以及对产品本身的热情。

 

 

亚马逊的Echo当前很成功,但在亚马逊内部,这款产品整整花了5年多时间内把产品打磨到足够成熟的程度,让智能硬件与语音交互技术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才在用户体验层面带来惊艳的感受。

 

 

智能硬件还有下半场。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为1.3亿部,预计到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海外专利占比超过10%。

 

 

智能硬件市场下半场,还是有它的想象空间,往往一个行业从过度炒作浮躁到相对冷清无人问津的情况下,意味着整个行业已经开始进入到冷静与理性的轨道。这个时候创业者更需要从模式、产品的创新结合技术的改善与突破进行复盘反思。因为行业集体走过的错路,也会照亮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