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硬件品牌之困:成名之后 成型之前

另一方面,不少销量巨大的小米生态链公司,如出品小米手环的华米,出品小米移动电源的紫米等,都不甘于仅仅作为“供应商”存在,他们也希望在销量和用户基础上,打响自己的品牌。

实际上,小米手环的生产商华米率先打响了独立品牌建设之路,在2015年年末,华米开始推出Amazfit品牌,并重金邀请明星高圆圆代言。不过,最后效果上来看,Amazfit品牌的手环在销量和影响力上,远远达不到与“小米手环”相提并论的程度。

既然“去东风”是一定的,那什么时候或什么阶段“去东风”,是否有规律可循?在被新浪科技问及该问题时,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给出的标准是:拥有50亿美元规模的基本盘。

这背后则有三个要素,首先是有非常好的产品,其次是好的产品产生了好的口碑,最后则是拥有高质量和大数量的用户群,并且在核心技术上拥有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品牌建立最常见的投入方式——“高举高打”上不落下风。这也被刘德称为自有品牌建立中的“实力关”,因为品牌建设中的投入巨大,所以一旦一个公司进入自有品牌运营时,高投入便会开始。

“基本盘稳了,你可以直接跟好莱坞任何明星合作,因为那时候你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怎么干都好,如果动得过早的话,你的团队精力会被吸收进去。”刘德说。

不过,小米生态链的模式并非人人可以得而用之。比如FIIL和小牛电动等智能硬件厂商,他们并非一个全新硬件领域的开拓者,在他们以智能化入局前,早已有行业内较为稳固的霸主,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铺广告,可能并不管用。

小牛电动CMO李彦这样解释所在行业的财大气粗,他告诉新浪科技:“不管是爱玛也好、雅迪也好,拥有的资金规模和体量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雅迪上市后财报上有20亿现金,分分钟打个3亿的广告影响市场不再话下。”

邬宁也有类似感触,虽然在国产耳机行业尚无佼佼者,但在耳机领域,不乏国际巨头,烧钱打广告的方式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试用。

DJI大疆创新的品牌之路:墙内开花墙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