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难逃去中心化
在过去的5年里,没有哪个行业能受到如手机一般的礼遇:实现最快增速的小米,从播放器到手机的魅族,由B端进击C端的华为,或者借渠道发力的OPPO、vivo,甚至是关掉了英语培训学校的罗永浩……移动互联网里最受关注、崛起最快的厂商,都来自手机。
这自有其必然原因。如果不是万物连接于手机,手机的意义估计会大打折扣。
随着各公司对人工智能的投入,手机的入口地位岌岌可危。一方面,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不断进阶;另一方面,则是众多传统设备在搭载了人工智能助手之后,逐渐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央。
从前处于边缘地带的音箱,可能要成为家庭场景的中心。因为手机遭遇冷落的车机,可能要重新夺回车载场景的中心。或者还有不少场景,会让手机丢掉一个个中心地位。
至于手机厂商,可能将从挑战者的姿态,落入被变革者的命运。他们应该也对此不会陌生,毕竟就是他们颠覆了诺基亚、摩托罗拉,也是他们阻击了微软和联想。
音箱,巨头们的新欢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得好智能手机。
可以佐证的是,中国互联网网民刚刚突破7亿时,我们就已经听到满大街的“增长放缓”、“红利消失”和“下半场”。已经微显疲态的互联网和科技巨头,急需为自身的用户增长寻求新的入口。
要把剩下的7亿人都卷进信息大潮,需要一种比触摸屏幕更直觉、门槛更低的交互方式。
而亚马逊Echo的成功证明了:通过语音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可以把用户带到更广泛的互联网世界中。
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无线智能音箱Echo,搭载智能语音助手Alexa。随后,这款本不被看好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据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估算,亚马逊在2016年卖出了630万台Echo,而今年这个数字将继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