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多数人的态度是 1 块以内就租辆骑、免费更好。但是,这辆车被骑过若干次后回到地铁站的概率有多大?假如需要临时工搜寻并重新摆放的地铁站,人力成本是多少?而且,调度仅仅是线下运营的多种职责之一,还要纠正乱停乱放、回收用户报修的故障车、巡回检查发现坏车、集中维修 ……
每次租用的客单均价、摊多少运营成本,需要长期、大量积累才能获得靠谱的数据。
虽然现在还无法定量分析,但可以定性地认为 " 手机单车模式 " 属于 " 低客单、重运营 "。
低客单生意难做。比如公共交通,乘车只需几块钱、但挤成什么形状没人管,算是 " 低客单、轻运营 "。几乎所有城市的公交系统都无法自负盈亏。以北京为例,2015 年公交补贴高达 250 亿。
互联网自行车租赁客单价极低(还经常搞免费骑甚至发红包),用户对体验的要求较高(租还便捷、车况好、车容整洁等),停放还不能影响公共秩序。与公交相比,互联网自行车可谓 " 低客单、重运营 ",而且没有政府不求回报的补贴,只有贪婪投资人头脑发热地砸钱。
除非获得巨额补贴(仅北京每年保守估计要补贴 10 亿),互联网自行车难以长久生存。
" 边际成本 " 不收敛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品或服务带来总成本的增量,它往往比平均成本更能说明问题。
打个比方,某 " 小饭桌 " 每天中午接待 8 位小学生,食材、水电、人工等直接成本为 100 元。则向每位同学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为 12.5 元。此时,新增 1 位用餐者的成本是多少呢?可能为零,因为只要把原来 8 个人吃的饭菜 " 匀一匀 " 就可以了。也有可能大到小饭桌开办者无法承受的地步。比如说房间实在太小,塞进 8 个孩子已经是极限了,要增加接待人数只有去租更大的房子了。
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100 万人浏览与 101 万人浏览,对网站运营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新增 1 万人产生的点击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收入。另一方面,对用户来讲(不考虑 " 墙 " 和付费内容)从 A 网站切换到 B 网站的成本也可忽略,比从川菜迁移到粤菜、从日系换成德系要轻松无数倍。
所谓 " 互联网思维 " 的核心逻辑就是 " 蒙眼狂奔、圈住尽可能多的用户,拿 MAU、DAU 去融资,再把融到的钱砸出去换更多的 MAU、DAU,然后以更高的估值融资。" 友商 " 间比的是谁先圈到钱、谁圈得多、谁烧得果敢,这也是一种 " 不疯魔不成活 "。
一旦走到线下,边际成本为零这个互联网法则彻底失灵甚至经常走向反而。因为 " 人傻、钱多、心急 ",秉承互联网思维的创业公司好大喜功、不计成本地 " 整合线下资源 " 付出的往往是天价。
比如 " 手机单车 ",投放数量从 100 万辆增至 101 万辆,先得订购 1 万辆新车,虽然能享受 " 团购价 " 但成本绝对不会 " 趋于零 "。为了运营、调度新增的 1 万辆车,需配备约 50 名 " 临时工 ",他们的薪酬绝不会趋于零。当投放数从几万增到几十万、几百万,运营成本不存收窄的逻辑反而呈现扩大之势:只有 50 名临时工,每月支付 15 万即可(假如每人每月 3000);5 万临时工 1 个月的成本可不止 15 亿,或许要雇佣上千正式工去管理 5 万临时工。
互联网企业涉足线下,每每习惯性地幻想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赚大钱,但由于所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不收敛,规模损愈大亏损愈烈,直至烧光融资。
" 杀头生意有人做 , 亏本生意无人做 ",烧掉几亿、几十亿,日订单达到百万、千万,投资人终将觉悟 " 赔本只是现阶段,在更大的规模和时间尺度上可以盈利 " 都是妄人妄言。
2015 年是 O2O " 爆发之年 "、2016 年则是 " 死亡之年 "。2016 年是 " 手机单车 " 的 " 爆发之年 ",O2O 的悲剧重演的概率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