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趋势与展望

  1》打造经典单品,重点应放在硬件本身而非大数据服务。

  从2015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上诸多创业公司以插座品类入局智能硬件行业,以期能够占领入口开展大数据服务,待到15年下半年资本市场遭遇寒冬,一大批创业公司经营困难。一方面,他们的单品体验没能给用户带来颠覆性的良好体验,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价格优势,因此而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硬件销售不成规模,大数据服务便无从谈起。因此,2016年创业公司经典单品的打造,应回归硬件本身的产品使用体验。只有硬件自身体验做好了,才有可能在当前巨头林立的智能硬件行业脱颖而出。

  2》打造经典单品,应以开放心态与产业各方加强协同。

  企业打造经典单品应加强与现有硬件平台的协同。一方面,有不少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从产业链到融资到销售的创业服务,智能硬件创业团队可能获得实惠;另一方面,应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场景等诸多方面与平台方进行沟通,如有可能,可同时与多个平台合作,以争取到最多的资源,并对自身企业所属细分行业相关技术与标准发展有深入理解。

  3》打造经典单品,应充分考虑产业链资源配套。

  2016年经典单品,将使用已量产、上市的成熟芯片、传感器。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经典单品需要有可靠的性能和精妙的产品定位。目前已成熟的品类诸如腕带、摄像头等,在上游芯片、处理器以及配套终端方面都有可靠的积累,从国家层面来看,在2019年前,智能穿戴产品各项标准或将成熟。2016年,在智能穿戴领域出现经典单品是大概率事件。

  相反,对于明年的产业热点,诸如VR、AR、以及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由于对上游配件要求高、技术有待市场检验,不可否认会在2016年大热,但这些品类尚难以获得各层次用户的普遍认可,而过热或将难以避免。上述品类创业公司将在2018年迎来倒闭潮。

  六、2016年智能硬件发展预测

  企业:具有强大的成果本地化能力的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

  纵观全球智能硬件发展,各国在发展智能硬件方面均有各自的核心能力,美国的核心能力是技术创新,德国是专注、严谨,而中国是强大的成果本地化能力。这种成果不仅包括诸如新的芯片、新的传感器等技术成果,还包括诸如众筹、即时聊天、社交网站等解决方案成果。当今中国,各行各业都不乏成果本地化取得成功的企业,比如BAT身上就不难看出昔日谷歌、EBay、ICQ的身影。

  这种核心能力的形成是各个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甚至地理等多要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2016年,主动顺应我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显性与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全球领先技术与商业模式保持敏锐洞察,并不失时机实现本地化的企业更有机会发展壮大。产品:规模将微降3%,达4101万部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环境下,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微降3%,达4101万部。

  细分产品来看,各品类2016年零售量如下:

  智能健康设备2016年将增长10.5%,这将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对健康的持续关注以及专业医疗领域智能终端对消费级智能终端的拉动。

  智能OTT盒子将下降4.2%到1162万部,这是由于中国盒子市场进入规范期,盒子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价值下降,成本上升。

  智能家居外设品类零售量将下降4%到410万部。此类产品将在2016年提高产品性能可靠性。零售量下降最为明显的可能是插座产品,不排除有加入诸如耗电量智能监控等新功能的插座产品冲击经典单品的地位;智能家居外设品类中,智能音箱产品增长态势明显。

  智能穿戴预计规模将下降3.1%达2308万部,2016年,智能手环零售量将有明显下降,降幅或达80万部之多,减少的品牌将主要聚焦国内品牌。同期,FITBIT等国际智能穿戴巨头或将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腕带产品均价被拉高是大概率事件。

  创新智能硬件方面,VR眼镜、头盔全年零售量将达到70万部,抵消智能手环的零售量下滑带来的影响,使得智能穿戴品类总零售量免于断崖式下降。AR产品尚处于概念期,估计在中国不会出现5万级零售规模的单品出现。

  智能车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占比持续上升已成定局;无人驾驶汽车难以在2018年之前商用。受益于智能车概念的热炒,2016年智能车载终端市场或将出现全新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