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依然以Fitbit为例来看看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众所周知,从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和特点看,与可穿戴设备另一大门类的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手环的功能更简单、专一和有针对性。不同于苹果的Apple Watch功能和应用上的大而全,Fitbit在可穿戴设备崭露头角的品牌恰恰相反,正因其在运动的计步统计、健康监测领域做得出色最初才脱颖而出。对于他们来说,功能少而精,即便只专注于健康监测,也即是说,Fitbit创新的价值或者核心就在于健康监测,但事实又是如何呢?
加州州立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发布的研究报告称,Fitbit手环的心率追踪器数据“严重不准确”。该大学研究人员使用Fitbit旗下的Surge手表和Charge HR手环对43名健康的成年人进行了测试。受试者测试时将被连接到能够制作心电图的BioHarness便携式生理信号测量系统,来记录用户的心率数据,从而与Fitbit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用户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心率数据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当用户在高强度运动时,Fitbit的设备会误测用户的心跳数据,平均每分钟要增加20次之多。因此,Fitbit设备不能用于提供有意义的用户心率测算。
无独有偶,印第安纳州波尔州立大学和WTHR电视台联合发布的一份独立调查显示,Fitbit Charge HR计算用户心率的数据并不精确,平均误报率为14%。该报告称,在心率问题上,每分钟误报20次或30次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心脏疾病的用户。
与此同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前发布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的计步应用精度已经足够高,在精度上完全可以媲美可穿戴设备,甚至更优。研究报告中对多款App的计步功能进行了统计,误差在-6.7%~6.2%之间,而可穿戴设备的误差在-22.7%~1.5%之间。最后该研究小组给出的建议是,考虑到有超过65%的成年人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率不足2%,手机可以作为通用的健康追踪设备使用。
也许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美国消费者报告在追踪了800名成年人佩戴可穿戴设备的研究测试结果称,大多数人佩戴Fitbit,每周行走5~7万步。但六个月后,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的体重或血压有所改善。一年后,90%的人停止使用Fitbit。
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者报告的健身追踪器测试指标包括步数、心率监测的准确性等这些核心关键指标。当然Fitbit本身并不具备减肥和调整血压的功能,但如果连产品核心的监测和获取准备数据的功能都不具备或者误差过大,又谈何为实质性的减肥和血压调整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呢?如果连最简单和聚焦的核心功能都不如本身就存在极强替代性的多功能智能手机,只能说明Fitbit核心创新能力的忽视,甚至是缺失才是其股价和销量下滑的根本。
再看CNN Money报道中重点提及的GoPro,由于运动相机市场的疲软及诸多对手的竞争,其在去年10月推出了自家首款消费级无人机Karma,宣布进入无人机市场,此举曾被业内认为是GoPro能否翻盘的关键。不幸的是,GoPro最终因为断电炸机问题召回了售出的2500架Karma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