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戴若犁有着同样判断的还有uSens凌感联合创始人兼COO时驰, “对于移动端而言,基本上还没有一个可接受的交互方式,因为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说移动端的运算能力还没有跟上;还有个原因是移动VR目标是普通人群,那么用手机的跟有电脑的不一样,他不会去学习遥控器使用,移动端的内容跟交互也没有深度捆绑。”
虽然本身身处移动VR领域,但是时驰也认为目前更现实的市场是在PC端,首先体验好是前提,此外,游戏玩家是很容易接触到的首批VR用户,再往下一体机可能会打动一部分科技爱好者,但是大部分人会拿一体机产品与好的智能手机来做对标的,你比这个贵我不如换个手机了,除了性价比之外一体机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内容缺乏,目前很多内容都是“尝鲜型”的,就好比你买手机时可能试玩了一个愤怒小鸟的应用,但是真正使用中的深度应用可能是微信,这是不一样的。
重复使用和变现,用户续费付费,移动VR上面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内容,最大的困境是,你的这个东西的交付方式跟你要触及的目标人群是不匹配的,你目标是一般消费者,但他们不大可能会长期用’揉太阳穴’的方式来交互,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最好的还是裸手交互。因为这是移动设备,强调的是设备的整体移动性,不大可能再加外设或其他什么配件:手机现在就没有笔和键盘这些东西了,所以说计算平台级别的设备一定是要伴随着革命性的交互方式的。
所以uSens凌感虽然也做自己的头显设备,但是研发重心并不在头盔硬件上,而是在交互层面。
“交互里面主要是分几个层级,最基本的就是头部转动,然后再往上是你的手的识别,手的实时追踪,然后就是对自己身处位置的检测,位置追踪,最完整的就是你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个感知就是让你对整个环境去做三维重建,你可以在这个重建的基础上任意自由的增加一些虚拟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达到相对完整的体验,类似于HoloLens,Magic Leap所希望达到的体验,对于这四个功能我们希望的是通过一个模块来实现,就是一个多摄像头模块,我们最早是双摄像头,下一代产品应该会出现多摄像头。”

uSens凌感受访博士
从美国Kickstarter众筹起步的uSens凌感科技团队仅有50人左右,是暴风科技的十分之一,而且大部分是技术人员。时驰也是技术出身,他坦言“我们这些人其实都不怎么擅长面向资本市场去讲故事”,但作为从业者他观察到一个现象:
目前中国的这些公司,特别是VR/AR公司,在估值超过1亿多美元之后,基本上没有财务投资人进场,都是二级市场在接盘。因为大家可以讲故事说,我这需要一个战略,我需要接入一些已有的硬件资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财务投资人看不到真实的价值回报。
不擅长讲故事并不影响uSens凌感斩获各种国际奖项。2015年9月,Impression Pi曾斩获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沉浸式虚拟现实比赛Top10;2016年3月,uSens凌感连摘ChinaBang年度科技创新&最具人气两项大奖。
美国计算机图形学界权威分析家Dr.Jon Peddie长篇撰文,认为“Oculus、Magic Leap和uSens这三家公司提供了让人类可以更自然的与虚拟现实环境进行交互的可能”。
或许VR未来的关键真的不是VR眼镜,而是平台级的交互方式或者内容生态。
曾经有人问扎克伯格你是因为看中了那个硬件设备才花了20亿美元买下Oculus的么?他的回答简洁而清晰: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软件。但是在任何新平台的早期开发阶段,你需要同时去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事务。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专业化才有意义。因此你需要拥有一家在硬件方面做得很好的公司,你还需要一家在软件方面做得很好的公司。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你想让更新迭代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软件,但是同时也会去关注硬件的原因。
所有巨头目标都不是做一个硬件产品,你以为谷歌是做不出来一个像样的眼镜才拿一个便宜的纸盒子Cardboard来充数的么?那是因为他有安卓操作系统才会有恃无恐,高通+安卓可以继续将整个生态链从智能手机平移到VR设备,而国内大多数做基于Cardboard做各种形态外壳的国内VR硬件厂商们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