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价格,技术成本相对低也是移动VR的一大特色,这一点在谷歌CardBoard、传闻的优酷VR眼镜乃至华强北出品的设备上表现的也很明显。
对于移动VR厂商来说,技术成本低的优势就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甚至是直接购买成熟的方案或者以收购、合作等形式推出,比如之前斧子科技发布游戏主机时推出的VR头盔,就是由大朋VR生产,并且提供技术支持。
移动VR市场的成熟速度虽然会远超PC VR,但却无法彻底碾压后者,是因为应用领域受限,这方面,除了多媒体娱乐,HTC Vive、Oculus这类PC VR还将可以应用到商业、军事、医疗、安保、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to B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与此同时,PC级VR背靠PC产业也是关键,由于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PC市场回暖,尤其是显卡相关的厂商受益最为明显。
拼不了价格那就拼量产
短时间内,VR设备的价格下不来,至少在PC级VR市场会长期如此,技术成本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以HTC Vive为例,单纯的从配置上来看,HTC Vive采用了两款1080p分辨率的AMOLED 菲涅尔镜片,同时内置一颗可以用来生成类似于热成像的前置摄像头,内置加速度计、陀螺仪和激光定位传感器,总数达到了32个,同时配套Lighthouse基站,头戴显示器上则加入了和基站交换信息的红外线滤光片。
具体的物料成本方面,高盛的VR报告中,详细的提供了主流PC级VR设备的物料清单(BOM)成本,其中Oculus Rift为500美元,HTC Vive为400美元,而索尼PlayStation VR的成本为350美元。
整体上来说,PC级的VR设备的成本和零售价格都普遍偏高,而除了价格,量产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则是提前布局VR市场的HTC长处,而这也是长期扎根于手机行业的优势之一。
今年初,Oculus率先开启预订,3月份开始发货,HTC Vive紧跟着在3月份开启预订,并于4月份开始发货,戏剧性的是Oculus先期预订并发货,最后却卡在了量产上,官方给出的消息是“意外的零件缺乏”,通俗的说就是备货不足,后发的HTC Vive 则是持续的在向用户发货。
同样的,由于和HTC一样,长期扎根于硬件制造行业,索尼在量产方面,基本上不会出现类似Oculus的问题,但对于索尼来说,10月份才开始发售PlayStation VR,却有点“起了个大早,干了个晚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