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回报期为时尚早
众所周知,当前正值VR产业的风口,从近期股市上的表现看,凡是涉及虚拟现实概念的股票都迎来了连续涨停,并有望继续上演涨停的戏码,一如此前的3D打印、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概念股。
而从谷歌、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到HTC、索尼等硬件大鳄,纷纷投入巨资在VR上。有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VR项目融资总额已高达10亿元,甚至连一家名为87870的VR垂直门户都宣称融资了3000万美元,足以见得VR所受资本青睐的程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未有一款百万级别的明星产品出现。据了解,2016年初,全球最明星的VR产品Oculus刚刚开卖,尽管被哄抢一空,但绝对数量却并不高。有机构预测Oculus2016年销量将达到百万级,Facebook更是对其收购而来的Oculus寄予厚望,期待着其销量奔着1亿台而去,并且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还声称2025年Oculus销量将达到5亿级别。
而在国内,更多的是手机支架的VR初级产品。相比于国际巨头凭借硬件头显优势已经占领的PC端VR,“人手级”且价格低廉的移动端VR成为国内中小创业者的发力方向。
走在这个风口前端的暴风科技,也曾推出了暴风魔镜等产品,市场对此反应如何?2015年该公司全年净利润高达1.7亿元,同比增长达313.23%,似乎又一个苹果式神话出现。但如果拆分该公司四个季度的利润,其一季度亏损321万元,二季度为991万元,三季度利润额为1717万元。到四季度骤然保障至1.49亿元。
这是市场赠与的果实吗?年报显示,暴风科技应付账款有1.56亿元的电视机及配件采购费。而关联交易中,暴风科技向日日顺乐家贸易有限公司销售了1.04亿元商品。同时暴风科技向控股子公司和暴风魔镜科技有限公司CEO转让股权,使得这个年年亏损的子公司不用合并报表,转让股权收入变成了投资收益入账。
从中可见,暴风科技3倍增长的净利润不足以证明市场对该公司产品的认可度。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国内的VR产业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一就是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大多数的VR产品宣传趋于概念炒作,而技术方面仍存瓶颈。国内虚拟现实在视频分辨率刷新率以及听觉定位等诸方面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移动端的实现,亟待提升技术革新。
其二是产业生态紊乱,由于过多“业余选手”入局,VR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山寨遍地、盗版成风,虚标参数、技术造假更是常有之事。
其三是缺乏统一标准,由于VR硬件和软件的团队分离,要达成性能和效果之间的平衡很难。而单就硬件来说,厂商之间会涉及许多不同领域,推动标准化,需要一些大厂的主动支持与参与。此外,在内容制作方面,VR影视制作产业自身也仍面临投入成本高、专业设备有限、情节设置复杂等瓶颈。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VR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在3~5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硬件设备、娱乐内容、跨界服务三大投资机会将不断显现。随着硬件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内容资源的丰富,2016年将迎来VR产业的“黄金元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亿美元。
但实际上,VR离真正落地整个商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VR连最基本的完整生态都没做到,包括VR内容商向VR平台提供内容;内容平台通过设备提供给用户;用户通过支付渠道付费;内容平台与内容商进行收入分成。
梁振鹏认为,“未来2~3年,如火如荼的VR产业一定会降温,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死掉,市场通过洗牌之后,最终只会留下少数的VR企业能够壮大、生存,这就跟过去团购行业的情况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