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客户们,有谁在这三年的创客与智能硬件潮流中全身而退了呢?小米、乐视、京东。
还有当年就审时度势退而结网的阿里与腾讯。以及押注更遥远未来的百度。
科技公司中市场资源最多的BAT,压根没有参战。所以连“资源战”、“两败俱伤”之类的说法都提不上。只能说是“集体踏空”。
为什么这么多聪明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会集体踏空?
而最有意思的问题在于,这样一次“集体踏空”为什么会发生。毕竟国家在提出“双创”之前,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毫不怀疑新的硬件和终端将改变一切。
这里有很多微妙的巧合。梳理线索需要太多篇幅,我直接说结论:
风暴眼是小米。
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基本清晰,App和手机设备本身已经没有产生资本黑马的窗口,早在2013年站稳百亿美金的小米仍在估值狂飙。
彼时华为消费者BG的翻身之作mate7刚刚发布,离市场发酵还有半年。而离乐视提出“生态化反”还有一年。
而小米呢?小米手机仍在势能高位,而小米耳机和小米手环在2013年和2014年刷新了整个消费电子业的认知。“小米生态链”几乎是整个科技圈的年度话题。
对于刚从阿里上市套现出来的大笔热钱来说,2014年没有比小米或者小米的跟随者更好的投资标的了——即便现在回看,也是如此。
于是羊群效应出现了。投资人心态是:能投小米最好,投不了小米就投小米生态链,投不了小米生态链就投可能并入生态链的智能硬件公司,再不济也要投个跟随小米模式的创业公司。
这些投资标的公司并不是现成的。在没有公司生造公司也要上的资本预期下,2013年刚刚小成气候的“创客群体”被推到了创业的风口浪尖。用不严谨的说法来总结,2014年资本的预期是这些创客们说不定就能干出下一个小米来。
而到此时此刻,2016年的夏天,当小米遇到全行业性的增长减速,再加上美金加息、GP和LP一起退守。
当作为头羊的小米慢下来时,跟在后面的羊群里有些抬头发现盲从跟随到了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地方;而有些还在低头赶路觅食,不管前面是不是悬崖。
“智能硬件”的时代结束了,智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综上所述,这次“集体踏空”是许许多多微妙的巧合一同发生而产生的特有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毕竟,双方同时拥有了一批规模可观的“创客”,双方拥有的是同一笔金额巨大的游荡热钱,而且双方都在移动互联网的的冲击下寻找下一个世界级的黑马创业者——哦,他们现在的流行词是“独角兽”。
但事实是,到2016年,全球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领导者,还是那一批在十年前就找对了方向的大公司。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虽然过去两年的“智能硬件”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颠覆”,但这个颠覆一定会来。
而走向智能这件事,现在全行业已经比过去两年靠谱多了。最起码,我们在关注过AlphaGo之后,不会以为给小电器加个App就是智能了。
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
技术拼接开发新产品的浪潮已经偃旗息鼓,大家也回归到了“智能”的正途上,关注底层的感知、识别、算法等等核心技术;
而这些核心技术研发也不再是几个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前端能搞定的,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等开始在智能领域崭露头角;
在这些专业的学者指导下,电子世界的人工智能与原子世界的自动化技术走向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趋势。
于是,智能硬件一波浪潮结束了,创业窗口也关闭了。而紧接的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新浪潮。
上一波浪潮的结果,是全行业“集体踏空”,那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会不会是又一次被高估的玄幻故事呢?
为什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智能”的正道?
与上一波“智能硬件”不一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门槛很高。当然,也不排除和智能硬件玩法一样的创业公司早就盯上了“机器人”,把一些外观特别的平板电脑称之为机器人。
但正如前述智能硬件不会成功的原因一样,这些类平板电脑的机器人,最终会陷入市场资源竞争的泥潭中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