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时代结束了?一个行业集体踏空的教训

  而真正的机器人公司不会受到市场资源波动的影响。因为客观的技术门槛与人才门槛,会使得这些公司始终处于定价权的尖端。而为了维护这种定价权,有价值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公司都不难找到自己的初期客户,只要愿意,这些公司可以轻松维持舒服的利润规模。

  技术门槛与人才门槛难以企及,使得富集资源的平台必须与这些公司形成共生的生态。而不是智能硬件时代的“食物链模式”。至少在客观状态上,这样的产业模式指向的是数个资深玩家的各具特色,而不是某个产业派系一家独大。

  引用上文的羊群比喻,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启蒙的2016年,并没有“头羊”的出现,而是若干有潜力的地块分布着不同种类的羊,吃着不同的草。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热钱想投就投得进的领域。因为技术成本和人才成本太高,要投机地把股份商品化,或者技术产品金融化,都是得不偿失的。何况现在对资本机构来说是个颇不舒服的下行波段。

  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将是一个相对健康的长期浪潮。在智能硬件的先烈面前,技术突破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减缓,而商业运营和流量运营因为热钱的退缩而相对平稳。这个领域可能很难在一两年杀出一统天下的黑马公司,但智能化的未来,我所说的“第三代网络”,李彦宏今天所说的“互联网第三幕”,终于看到有可能黎明的希望了。

  回想二十年前,中国互联网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并不是靠idea和小聪明,是权贵、商人(资本)、科学家和(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海归共同推动而成功的。而且中间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质疑和泡沫破灭。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大运动。

  所以,一个靠idea推起来的“智能硬件”时代,最终落得一个“集体踏空”的评价,也不奇怪。

  已经站稳的“智能硬件”们会继续下去,但不会有超出常识的增长,也不会有新的创业机会了。我相信小米手环销量一定会继续增长,也相信京东的叮咚音箱会持续热销……

  但如果有个创业者跳出来说,要做一个手环干掉华米,或者说做个音箱一统智能家居,大家也不会相信的。

  可喜的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始有了一点点“大时代的大运动”的感觉。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知识密集产业在同时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知领域前进。

  这是一个会创造英雄,但不围绕着任何一个英雄展开的时代,听上去,更像是一个时代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让我们用标题结尾:

 

  教训是什么呢?做有门槛的事,做调动最大范围社会力量在做的事情,做不以某个大佬、某个公司、某个派系为核心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通常不会“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