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谷歌研发阿尔法狗,为什么不投资一家公司做AI那?
阿里研发小AI机器人预测《我是歌手》,百度也在研发AI,百度已经拥有超过500项国际专利,仅在神经语言程序学领域专利就超过270项,在深度学习领域拥有120多项,在大数据领域、图像识别领域和语音技术领域亦有斩获。
一项新技术可能颠覆一个行业。谷歌阿尔法狗吊打人类选手无形中增强了谷歌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也是一共公关秀,对整个公司品牌基因有好处,新技术通过包装,具有极强的新闻点,媒体争相报道,技术过硬尤其是热门技术过硬,在秀肌肉的同时还能免费获得媒体报道,何乐不为。巨头对AI技术的态度如此,对待VR的态度更是如此。
一方面是VR技术的不完全成熟,这也就意味着有着巨大的逆袭,领跑行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一项新技术具有颠覆性,自己亲自加持研发,免得过于被动被颠覆。因此这就决定着巨头不会像O2O一样,砸钱布局重于自营,而是在布局VR的同时也自营。
VR进军内容时机正确吗?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的那样,VR领域主要涉及硬件技术,内容及后期应用场景等。分析完巨头在VR领域的技术布局后,我们在探究下VR内容领域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分析初创公司如何应对。
VR硬件存在着诸多难题,但VR内容较之硬件也毫不轻松,甚至更难。
首先设备昂贵。所有的拍摄设备和技术很大的挑战就是好的设备太昂贵,非常得昂贵,造价非常得高,而且使用技术要求非常高,而行业里面对掌握更高端的拍摄设备的人还非常得少,因为它跟传统的影像采用机位的拍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同时它对后期的缝合和特效技术也有很 高的要求,整个行业至少在中国缺少能够利用VR 高端设备进行有效拍摄的团队和人员。
另外如何拍摄。包括对拍摄的叙事模式、导演的要求和一镜到底的故事线的展开没有很好的经验,实际上是非常挑战的。这个挑战就在于说,甚至我们认为很多资深的影视剧内容创作者,当他拿到 VR 设备的时候,他是不知道如何开展一个 VR 拍摄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技能,因为它是需要对IT设备和整个拍摄技术融合的一个很高的要求。

后期制作成本更加高昂。现在大多数比较主流的方法是采用 6 个 Gopro 甚至 16 个 Gopro 相机组成的机群拍摄 VR,也有采用价值几百万人民币的设备拍摄的,每个后期的工作量巨大。这是投资方面中实际上大量的 VC 并不喜欢去投开发特效工具,但是这个领域反而是非常缺的领域,没有看到非常强大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工具,将 VR 内容的拍摄做得非常完美,而大量的资本实际只关注了显示设备以及平台,也就是说整个 VR 行业缺少很底层的能力,类似于整个智能手机的开发工具,包括一些测试工具以及特效工具。这些没准备好的话,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个恶梦,因为很难用一个性价比很好的方案拍摄出优质内容。
所以伴随这种 VR 对于电影行业的挑战,目前在全球还没有一个超过 45 分钟的 VR 3D 沉浸式电影拍摄出来。优酷认为好莱坞的导演还没有找到如何去用 VR 设备拍摄一个像原来传统电影下的拍摄方法。
不仅如此,一方面是内容成本的制作高昂,初创公司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中,如果这一点被称之为后天的营养不良的话,那么另一方面更尴尬的就是先天畸形,VR内容可以说是普通视频的一种高维升级版,它要依附于之前的公司家底,初创公司大多没有电影拍摄的经验,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复杂的、且不发展完善的领域很可能被巨头熬死。
VR内容不仅技术难度太大,资金消耗大,更要命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据了解,市面上很多做游戏的公司,目前还没有真正卖出一款VR游戏,更多的是2B的商务合作和为一些硬件厂商提供Demo样品。视频类VR也好不到哪里去,面向2C能产生收入的视频还没有,所以基本上视频都是面向行业的,有拍景区的,有拍博物馆的,有拍演唱会的,有拍二手房的,向2B收费。
VR做2B市场确实能赚钱,但是赚不了什么大钱,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2B都是做项目而不是做产品,因此很难规模化。二是随着行业的成熟,这些2B类业务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毛利也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