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风口”已至 初创公司如何闻“风”起舞?

  因此,不管从VR内容难度还是资金实力,后期盈利上看,VR内容对初创公司都是一场自嗨秀。

  春江水暖为什么鸭先知?因为“鸭子”是从业者?

  VR不仅技术上尚未完全成熟,内容上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屋漏又逢连阴雨,现实中VR的难度还不仅如此,初创型的VR公司还要面对另一强劲对手——手机厂商。

  中国宋代有个大文豪,他曾经写过一句古诗叫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先知那?因为“鸭子”是从业者,VR大潮的到来,颠覆最大的是哪个行业?智能手机,没错。你看到了VR的商机,一个猛子砸进去了,手机厂商会看不到。

  15年年初,三星开卖S7送Gear VR.

  2015年12月,乐视发布首款VR产品手机式VR头盔COOL1,搭配乐1、乐1Pro使用,配合手机端VR内容应用乐视界,售价149元。

  2016年初,小米科技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重点研究VR/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随后雷军在直播平台上表示,小米VR将于七八月推出。

  ..........。

  有圈内人调侃,“不弄个VR产品出来,都不好意思开手机发布会”。

  尽管VR尚待完善之中,各项软硬件技术都不成熟,可行业标准化已经在酝酿布局。谷歌在O/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Daydream(白日梦)。谷歌计划为下个版本的安卓系统打造最新的VR技术,想把VR技术植入安卓系统内,与此同时,谷歌还拉上了小米、HTC、华为等手机厂商配合这个计划,要让未来的安卓手机都支持VR功能。

  因此,谷歌自己生产了一款VR眼镜作为参考设计,同时也在和制造商合力制作以手机为屏幕的VR耳机。华为小米一众厂商也乐于拥抱谷歌一起做“白日梦”,支持谷歌的VR计划,它们将为谷歌白日梦做屏幕和性能支持。从硬件、软件、内容三个不同层面对“手机+盒子”式的体验进行提升,从而对单枪匹马的手机盒子、VR一体机厂商产生冲击。

  另外,手机厂商另一法宝就是渠道优势。即使初创公司推出来一款产品,除非用户体验吊炸天,否则很难让渠道商放弃长期合作伙伴而去选择你的产品。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前几年,加多宝与王老吉撕逼,最终二者分家,可以说市面上两款饮料除了名字不同外,其他均为雷同,可市面上,你见的加多宝多还是王老吉那?无疑是加多宝,你去超市购物,问工作人员要王老吉可能还是会给你加多宝,毕竟渠道商更多的还是在加多宝手中。VR公司与手机厂商的对垒中,很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面对VR大潮:初创公司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

  前文中,我们着重分析了VR硬件产品的技术难度,及巨头亲自上阵,初创公司的前景堪忧,以及内容制作,手机厂商的竞争等一些列不利因数,说到这里,读者都感觉VR创业方向就是九死一生,难有胜望。可志刚要说,尽管道路极为曲折,可并不是没有破解之道,而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未来的前景必是康庄大道。

  面对困境,我们各个击破,从而找寻突破口。

  从VR内容创业上看,砸钱多,盈利难,而且短期是很难看到希望的,当前的VR设备出货量远不如2009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移动互联网涌现出的独角兽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滴滴打车是2012年成立的,今日头条也是2012年。换句话说,在VR这个领域,优秀的2C的独角兽企业应该是在2-3年后成立。创业选择一个太晚的行业不行,这样没利润。太早了也不好,先进很可能成为先烈。因此内容这块,初创公司除非有强大的资金或者独家资源做靠山,否者的话,盲目出击很容易折进去。

  另外,从硬件上来看,眩晕感、颗粒感、沉浸感不足是目前VR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与这三方面对应的硬件参数分别是延迟、屏幕分辨率以及视角。而且不仅如此,VR量产中还面临着诸多产业链上的难题。正是因为技术的复杂性、涉及领域的广袤性为初创型VR公司提供了生存及扎根行业的可能性。

  大公司软硬都在做,小公司资源少,因此要聚焦、聚焦、再聚焦,甚至精确聚焦于某一样技术,为新时代的到来,克服了一项技术难题,扫清了一道障碍,在技术研发中,多申请专利才是王道,尤其是在VR体验方面的重要关隘,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在VR大潮中才有发言权。而不是一味的跟风做内容,吹嘘自己的硬件,最终喧嚣过后,什么都没留下,就像当初O2O潮水褪去后,裸泳的创业者一样,尤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