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一问:就算人类真生活在虚拟现实,那又怎样?

  然而,还存在着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因为它似乎颠覆了我们对真实的理解。伊隆·马斯克和其他持相似观点的人指出,我们完全是模拟的产物。我们可能只是存在于某些巨型计算机中,是被模拟出来的信息串,就像视频游戏中的人物角色。

  甚至我们的大脑也可能是模拟出来的,能够对模拟的感官输入做出回应。以这种角度来看, 并不存在什么可以“逃离”的矩阵。这里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得以“活着”的唯一机会。

  但是,为什么要相信如此怪诞的可能性呢?理由很简单: 我们已经在进行模拟了,而且随着技术发展,还有可能创造出终极的模拟程序。利用意识介质,未来我们可能会有同现实生活一模一样的虚拟体验。

  计算机模拟不仅应用在游戏中,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用途。科学家试图从多种尺度上进行模拟,从亚原子层次到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都是模拟的对象。举例来说,对动物的模拟或许能告诉我们它们如何发展出复杂的行为,比如鸟群或蜂群的活动。通过计算机模拟,我们还能够了解合作行为如何出现,城市如何演进,以及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等,不一而足。

  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升,这些模拟程序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已经在尝试对认知模式做出大概的描述。研究者设想,在不太久远的未来,这些程序在做决定时所遵循的将不再是简单的“如果……就……”模式,而是会利用简化的大脑模型,做出自己的反应。

  谁能说我们距离创造出具有意识迹象的“计算代理人”——虚拟生命——还有很长时间呢?对大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以及在量子计算等领域的进展,使这一设想的可能性一天一天高。如果我们达到这一阶段,我们所运行的模拟数量将极其巨大,甚至远远超过我们周围的这个“真实”世界。

  在宇宙的某个地方,是否可能存在着其他已经达到这一水平的智慧生命呢?如果存在,那作为具有意识能力的我们,假设自己实际存在于这样一种模拟程序中——而不是运行虚拟现实的那个世界——就说得通了。

  ▲宇宙的运作如同数学

  ▲宇宙的根源可能正是数学

  ▲量子世界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将这一情况分解成三种可能性,分别是:(1)智能文明永远无法达到能够进行这种模拟的阶段,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先把自己消灭了;(2)他们达到了这一阶段,但之后因为某些理由选择不进行这种模拟;(3)我们非常有可能身处一个这样的模拟程序中。

  问题在于,这几个选项中哪一个最有可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George Smoot)指出,选项(1)和(2)都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

  没错,当前的人类社会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核武器和隐约显现的大规模物种灭绝等。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终点。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充满真实细节的模拟——身处其中的个体会认为自己是真实而自由的——在原则上是不存在的。乔治·斯穆特补充道,考虑到目前已知其他类地行星的广泛存在,假设我们是整个宇宙中最先进的智慧生命未免太过自傲。

  那么,选项(2)呢?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能会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决定不进行这种模拟。对人类来说,创造出相信自己存在并且具有自主权的模拟生命,或许是有点不大合适。不过,斯穆特表示,这种情况同样不大可能出现。毕竟,今天我们进行模拟的一个关键原因,正是为了发现更多有关真实世界的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把世界变得更好,还能拯救生命。因此,我们可以找到合理的道德理由来进行这样的模拟。

  似乎留给我们的只有选项(3)了:我们很可能处于一个模拟程序中。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猜测。我们能否找到一些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