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至2000年之间的那些年代,我们和他人联系依靠的是写信、发电报、座机电话以及只具备通话功能的手机;我们绘画靠的是铅笔、毛笔以及西洋画笔;我们拍照靠的是柯达相机和富士胶卷;我们接受外界信息靠的是报纸、电视和纸质书。
现如今,这以上的主要信息交流方式,甚至内容,都被数字化替代了。数字化的信息内容,如今铺满了我们的生活。如果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现在立刻消失,恐怕所有人都会感觉瞬间回到了刀耕火耘的古代,那几乎是无法忍受的。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约发生在2000年-2005年前后。
尽管信息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是最传统的信息形态,还是数字化的信息形态,四个 形态特征 :
- 格式化
- 可输入输出
- 多元化
- 可传播
格式化
格式化是输入输出、多维化以及传播的基础。不具备格式化特征的信息,几乎是无法“识别”的,无论是人还是机器。要实现格式化,意味着信息要按一定的逻辑陈列,这些逻辑大多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比如一篇文章的文字排布,可以横着,也可以竖着,可以从左到右阅读,也可以从上到下阅读,但如果从右下向左上阅读,会对大多数人造成阅读困难。又比如视频画面,可以横屏或竖屏,这是基于视觉的一般习惯,但通常不适合颠倒画面,否则人眼就很难适应。
信息被格式化,意味着要为信息“制定规则”。
可输入输出
传统信息形态之所以被数字化替代,主要原因就是输入输出的效率。写字被键盘和输入法替代,油画水墨画被数字画板替代,胶片调色冲印被Photoshop和彩色打印机替代,电视机被视频网站替代,电话被微信语音替代。不一而同地都在遵循这个规律。
此外,人们不太容易理解的直播和短视频,事实上是电视机和视频网站的延伸。表面上,直播和短视频的整体质量和内涵,比电视节目和视频网站内容差了不少,但其胜在输入效率极其高,并且普适性极强。以至于无论国内外,社交平台+短视频或社交平台+直播已经在新闻价值层面有了替代电视新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