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电话和微信语音的关系,就更形而上了。每个人都有感觉,但关于“为什么”却不太容易表达出来。实际感受一下通一个电话和发一段微信语音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给另一个人打电话的开场白,通常要么是“忙啥呢”或者“在哪儿呢”,而发一段语音则几乎无人会使用这样的开场白,直接把事情说了就好。尽管各有其优劣,但大家终究会更多的选择微信语音而不是打电话,因为可以省掉很多俗套的麻烦。
多元化
无论承认与否,信息的形态都是多元的。最传统的信息形态大多数只是一元化,但正如一元方程式也是方程式,一元化的信息也属于多元化的一种。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就真正呈现出了多元化。一篇文章不配图,通常作者就第一个难以接受。一段视频不配字,通常也让人觉得枯燥,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所有院线电影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字幕,但90年代的电影却不完全是这样。
但数字化内容的多元化,也大多局限于二元化,并不是说没有更丰富的信息形态,而是无论多么丰富的信息形态,由于都局限在平面空间中(文字、视频),因此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信息,通常只有2类,即画面(图、视频)和文字。
可传播
可传播与其说是信息形态的特征,更应该是信息本身的特征。但信息的可传播性,是广义的,指的是“不传播的信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意思。这里提到的“可传播”,是狭义上的,仅指信息形态应该适合传播,这个传播也是相对的,简单而言,核心是“更”可传播。
什么叫“更”可传播呢?写了一篇文章,由于太长(比如本文),看的人很可能几乎没有耐心读完,通常不读完的人不会传播这类内容。一部电影如果只存在于原始拷贝的形态,那么很多人也许无法在视频平台上看到,只能去电影院看,传播就受到了限制。
一种不恰当的信息形态,通常会扼制这个信息被传播的规模。
数字化信息替代传统信息的“工具”效应
数字化信息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信息,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上述四种形态特征。而实现这四种形态特征的数字化时代之所以发展迅速,离不开“工具”的功劳。我们称之为“工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