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历史:虚拟现实的发展,需要“制造”哪些工具

  • 一些符合逻辑认知,又超越现实的交互方式 ,比如“穿越”。Oculus通过VR社交所设计的一些操作方式,以及知名小游戏“The Lab”所设计的交互方式,做得就很好。这一类超越现实的交互方式,需要为人们塑造统一的认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化”市场,有了这一层认知基础,虚拟现实的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更高效和准确地被接受与理解。
  • 素材构建类工具。
    • 虚拟现实世界,事实上总是在试图照搬或还原真实物理世界,这一点是没错的。因为认知需要有共识基础,从最符合真实的起点出发,毫无疑问是必要的。然而虚拟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包括人,目前大部分素材都来源于人为手动的创建,这一成本巨大。
    • 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扫描类产品,试图通过红外+光学镜头,甚至是普通光学镜头,将各种事物包括人体直接扫描成三维形体。某些产品所产出的结果,质量已经令人侧目,然而效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 内容快速创建工具。自动写新闻机器人,是互联网信息化到极致的一种必然结果,其产生的基础之一,就是信息形态的格式化,另一基础则是智能化的相对发展(并未到极致)。如果说机器人写新闻表现出了一定的智能化,那么IBM的“Watson”超级人工智能自己剪出一部电影的预告片,就可以说是另一种极端了。
    • 我们提出“内容快速创建的工具”,倒并非为了走这种极端,而是为了让虚拟现实的内容开发不再是少数人才能做的事。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工具,最早为一部分写字的人提供了一片新的舞台,“网络作家”这个名词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共同发展起来的,再后来,“网络作家”被稀释成了“网络写手”。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到几十万亿字数的文字作品,尽管它们良莠不齐。内容数量爆炸式地增长,同样也推动了优质内容的爆炸式增长,现如今,网络文学的优质IP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文学艺术类内容。同样,只有内容快速创建工具发展起来,才能为那些有产出能力但并没有开发能力的创作者们,提供足够的舞台。
    • 内容快速创建工具同样会刺激“传播通道”的发展。更优质的信息形态必须具备更优势的“可传播”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真正适合内容传播的通道,具体应该是什么样,还是取决于内容在传播时的状态。多年的互联网使用经验告诉我们,转发是现今社会最常见的传播手段,因此包括谷歌和微软在内的科技巨头,不遗余力地拓展各自浏览器对WebVR的支持,也并非空穴来风。但通道准备好了,内容却还在路上。
  • 虚拟现实技术只是一具皮囊

    它只是一具皮囊,是一个容器,当然有局限性,但空间足够大。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产出结果就是内容,说得虚一点就是新形态的数字化信息,更多元。

    何时可以用这复杂多元的内容,将这具皮囊填充满,对“工具”这种东西的依赖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