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上的可穿戴该如何应对隐私与伦理之战?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传感器、个人穿戴式设备等新技术的不断普及,个人数据的网络化和透明化已经或即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模拟和小数据时代,能够大量掌控公民个人数据的机构只能是持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但现在许多企业和某些个人也能拥有海量数据,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政府机构。面对这样一种趋势,当可穿戴与人体进行深度绑定并大量普及之后,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都是所谓的隐私数据,面对这些数据,其商业化的边界到底应该划在哪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关于隐私权的问题,而是牵涉到用户私生活的一些伦理层面问题。

  隐私与伦理之战该如何破解

  尽管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到来可以会让用户的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之下,在其趋势不可阻挡,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愿意与不愿意而影响这个时代的到来。当网络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后,尤其是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当我们进入物联网时期之后,个人数据的流动性与暴露风险大大增加了,同时大数据则可能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潜在风险加大到极致。为应对前所未有的新风险,最重要的不是排斥,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并探索新的监管办法。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关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环节的软硬件安全技术要不断进行提升,从源头上尽可能地堵住漏洞;

  其次是行业的自律,尤其对于将商业模式设置在大数据商业化基础上的商家而言,需要更多的道德自律;

  最后则需要借助于法律法规的手段,完善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体系,以及数据商业化的法律法规,包括明确的数据挖掘边界。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尤其,在用户提交个人数据并接受约定服务后,服务商和运营商即负有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定责任。在用户与服务商关系方面,用户一般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因此,保护用户个人数据安全,既是服务商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也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在权利受侵害后,有效实施权利救济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标志之一。

 

  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推行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的隐私保护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给用户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困扰。但可以预见,随着大数据与可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现与完善,必然将引导行业的商业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个人的数据隐私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可以根据个人对于隐私的保护意愿设定相应的等级,并以此来向相关的需求方来出售相应的个人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