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可穿戴技术完全依赖于所需微电子和光学器件的发展,而纺织品仅作为一种被动的基体,创新空间很小。事实上,为了成功实现真正的一体性可穿戴技术的商业化,必须开发新的基本集成技术单元,即与纺织品兼容的新的电源技术、基于纺织品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灵活的传感器等。
显然这一新兴领域的进展,高度依赖于多学科研究合作,依赖于电子和纺织/服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间的协同创新。而这两个行业几乎没有沟通合作的传统,在研究和开发水平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穿戴技术像手机一样普及,那么电子和纺织工业各个部门之间更加活跃有效的合作创新将至关重要。
当然还存在一些非技术问题。例如,几千人同时在音乐厅或体育赛场时,面对的是在时尚、风格、文化、色彩、设计等方面各异、品种繁多的纺织服装。相形之下,无法要求其他相关产品,如手机或汽车,有同样众多的品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工业之间在理念和设计方面的巨大差异。此外,由于一般服装的成本相对较低,时装代换的步伐可以不断加快。但如果加入较昂贵的电子设备,服装价格势必提高。还会像今天一样随便丢弃一件嵌入复杂器件但已失宠的T恤吗?
因此,可穿戴技术最有可能首先渗透到对服装性能和附加功能要求最高的市场,如军事、运动、医疗领域,以及极端环境如消防和极地探险等。其他各种应用只会在上述功能和商业问题解决后再逐步融入到日常服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