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出门问问:工程师如何做智能手表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问题很明显,就是语音搜索这个偏未来的低频应用,必须占用某一个入口。语音搜索究竟落地在哪里?下一代人机交互究竟落地在哪里?

  2014年6月底,谷歌I/O大会召开,发布AndroidL手机系统;An-droidWear智能手表系统;AndroidAuto车载系统,全面布局可穿戴领域。会议上,Moto360正式亮相。

  时机到了。AndroidWear不再开源,不开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谷歌的服务用不了。这意味着在手表上使用应用的前提是先给手表“翻墙”。这个过程极其痛苦。手表上若翻墙,手表数据是跟手机相连,相应地你手机也得先去翻墙。

  于是我决定,在开源系统An-droid5.0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相比安卓三个月更新一次的频率,Ticwear保持每周更迭。

  那会儿,出门问问尚未研发智能手表,载体自然落在了最受用户欢迎的Moto360上。它发起了全球首个刷表行动,把Ticwear操作系统刷到当时出货量最大的AndroidWear智能手表Moto360上。通过我们的论坛发放刷表攻略,当时用户接近一万。基本上全中国的摩托智能手表都刷了我们的系统。

  同时问题也来了。Moto360没有扬声器、没有WiFi,这对重语音交互的“出门问问”来说,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如果要等摩托去迭代太慢了。它每年可能就出一款产品。如果我们永远是依附在这些上面,那我们想要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可能永远也没有。

不一样的优雅 高颜值三星Gear S2 Classic上手  从软件到硬件

  在此背景下,2014年年中我们萌生了自己做硬件的想法。

  巧的是我们几乎与此同时招揽了一批原诺基亚的技术骨干,电子、结构、PCB(印刷线路板)、RF(射频)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有所涉及,这让我们迈出了进军智能硬件的第一步:搭建团队。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智能硬件是件烧钱的事儿,面临着供应链、库存管理等多方面的考验。这对在我们这个工程师为主的团队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如何让保守的制造厂商相信一个新品牌?

  跟很多智能硬件公司不太一样,出门问问是技术基因的公司,对硬件的规律并不是特别了解。比如刚开始时候我们觉得很多硬件东西可以像软件一样随便改来改去,后来发现,如果这样搞的话,每改一次就是几个月的周期。

  在做硬件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周期很长,不像互联网的服务,上线一个服务不行,我就重新调试再做,可以把用户当做小白鼠;如果做硬件,每一次迭代每一次更改,都需要好几个月的变化。

  另外,你会涉及到很多供应厂商合作,而不仅是自己一家。如果做一个互联网服务的话,工程师加研发就够了了。但是做硬件,会涉及到很多人跟你的配合,如果还是那种方式去做的话,你会死得很惨。

  因为硬件有周期,从ID设计到研发、小规模验证、产能爬坡、大规模量产,它都可能会有一堆坑等着你。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老是卖不出来东西,会被用户骂饥饿营销;大规模量产的时候又会出现在小规模验证的时候是发现不了的一些问题,此外要量产你得保证良品率,所以我们也经历了产能爬坡的过程。

  此外,做硬件的时候需要产业链上非常多的合作伙伴的支持,而且很多公司可能都是上市公司,怎样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且在你从来没有做过硬件、不知道用户会不会喜欢你的产品的情况下,你怎么获得他们的支持?其实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很多工作的。

  我记得当时我还跑到组装厂,把我们公司的T恤发给工人,跟他们拍照,这都是为了鼓励硬件厂的员工,上到董事长,下到一线的员工,希望他们能支持我们去做创新的事情。我们内部管这个叫从供应链到参与链。

  东西做出来以后,后面重要的一块儿就是怎么把这个产品卖出去,持续跟用户产生很深的交互,我们在这一块借鉴了小米的很多方式。

  比如说我们的操作系统,每个星期迭代一次;我们的硬件,还没有量产的时候,就有很多内测的用户帮我们测。这是一个创业公司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对于一家以技术为终极导向的创业公司而言,从软件到硬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调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做智能手表很大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个载体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能够为整个公司构成一个核心的价值,同时吸引到大量的用户可以去迭代。我们的目标仍旧是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以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