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钢铁侠》看未来可穿戴服装发展方向

  

从电影《钢铁侠》看未来可穿戴服装发展方向

 

  但即便如此,这些敢为人先的艺术家与发明家依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借鉴价值。于是,更加成熟的构思与创造在20世纪的美国开花结果。

  到了1917年的美国,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一片繁荣。发明家莱斯利·凯利提出了一部名为”Pedomotor“的步动辅助装置,由蒸汽驱动的它奠定了现代动力外骨骼的研发基础,也率先还原了Robert Seymour的《Walking By Steam》。但由于在实际使用时穿戴者必须背负一台小型蒸汽机,且Pedomotor的设计过于简单,无法完美地随人体完成复杂的结构变形,最终被无奈搁浅。

  

从电影《钢铁侠》看未来可穿戴服装发展方向

 

  pedemotor 外骨骼

  近半个世纪过后,我们将目光放在1958年。此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为在军备、科技与太空领域全面超越苏联,成立了曾发明过因特网、GPS等伟大技术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就是这个机构援助了众多具有前瞻性的生物科技,包括达芬奇机器人项目。

  DARPA成立一年后,被誉为“美国科幻黄金时期的四大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在这一年出版了经典科幻小说《星船伞兵》,并首次提及了“增强装甲”概念。没有人会想到,这种听起来似天方夜谭的动力装甲在一夜间深深植根于美国发明家的思维中。

  

从电影《钢铁侠》看未来可穿戴服装发展方向

 

  在1960年代的时候,或许是受《星船伞兵》的启发,在Nail Mizen的带领下,专注于“黑科技”的DARPA开启了当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动力外骨骼研发,也使得动力外骨骼首次军事化。但遗憾的是,这一装置由于供能不足,无法维持长久的续航,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被认为噱头大于实用的它被逐渐遗忘

  1961年,Cornell Aeronautical Labs开始研发真正意义上的外骨骼系统Man-Amplifier。

  

从电影《钢铁侠》看未来可穿戴服装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