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Vive是由HTC与Valve联合开发的一款VR虚拟现实头盔产品,其于今年3月在MWC2015上发布,新浪数码昨日在北京蓝旗营的威盛大厦体验了这款产品,发现其完成度已经很高,与工程师交流后得知,产品应该会在明年年初正式发布,售价仍未定。
首先介绍下这款头盔的基本情况:根据官方资料,HTC Vive由Valve的SteamVR技术提供支持,也就是说Steam上之后将推出利用Vive功能的游戏。Vive头盔当中的左右眼分别为一块分辨率为1200 x 1080的OLED屏幕,加在一起达2160 x 1200分辨率。
头盔可提供每秒90帧的刷新率,可提供流畅的沉浸式VR体验。头盔配备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计和激光定位传感器,能精确定位头部旋转,依靠一对Steam VR基站来追踪佩戴者所处的物理位置。
在威盛大厦内,HTC专门为Vive布置了一个房间,房间大小约为5 x 5 米,除开一台电脑和中间的一把椅子,房间里面空无一物,在天花板对角处安置了一对像摄像头一样的Steam VR基站,工作时发出绿色的可见光。
首先工程师让我在房间中间的椅子上坐下,拿起椅子上的VR游戏控制器,两手各拿一支,这个游戏控制器是索尼PS Move和飞行模拟游戏操纵杆的结合体,上有两个按键。工程师将头盔帮我戴好,调节好头带。头带材质松软,可调节松紧以契合面部,戴眼镜的用户也不受影响,不会漏光,也不会勒疼。
头盔上面有电源接口、HDMI接口、USB2.0及3.0接口各一,此外还有一个3.5毫米耳机接口。头盔通过电缆接到转接头上,再接上电脑,头盔外部有很多传感器。最后工程师再帮我戴上耳机。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工程师通过耳机指示我站起来,并拿走了椅子,体验开始。
新浪数码此次共体验了三个Demo场景,每个场景大约5分钟时间。第一个场景名为the Blu: Encounter,由WEVR制作。是在海底一艘沉船的甲板上,从甲板边缘往下看可以看见深深的海沟,往上看可以看见阳光照入海水,四周有很多的鱼安静的游来游去,体验者可前后左右走,当快走到场景边缘时,屏幕会有蓝色格子提示。
这个场景没有环境音乐和语音提示,你只能听见水下呼吸器的声音、水声等环境音效。用手挥动游戏控制器可以驱赶鱼群,这时从我身体左侧游来一条巨大的抹香鲸,可以清晰的看到其身体上的背鳍、纹路及光影效果。抹香鲸从我身边缓缓游过,并发出声音,还冲着我友好的眨了一下眼睛,最后尾巴朝我狠狠的甩了一下,场景结束。这个场景Demo适合于游戏,一般为普通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海底、外太空、侏罗纪世界等等,以满足人们的冒险欲望。
第二个场景名为“Aperture Lab: Robot Repair”,由Valve打造,这个场景得名于游戏《传送门2》。在这个场景当中,可操作的部分增加。首先是熟悉环境:根据耳机当中的语音提示,将控制器送往右侧桌上的充电站“充电”,充电完成后,转到左边,用控制器拉开三个抽屉并复原,最上面抽屉当中是一些设计蓝图和零件;中间抽屉当中是一块吃剩的蛋糕,蛋糕已经发霉;而最下面抽屉当中最为精彩:就像一本立体书一样,是个微缩的办公室俯视图场景,里面的小人都会动,十分有喜感。
当动画演示完成后,拉上抽屉,将头转回前方,拉下闸门,前方舱门向两边开启,一个机器人走了进来,机器人已经损坏,闪着电弧光,冒着黑烟(烟雾的特效也惟妙惟肖,是立体的,且你可以从各个角度自由的观察),根据提示,你需要在控制器的借助下将其维修:用控制器做“拉”的动作,整个机器人的内部构造就呈现在你的面前:内部有几百个各异的大小零件,被分成了多个层次。你可以根据黄色箭头的提示,用两个控制器旋转不同层次,需要在30秒内找到损坏的零件。
30秒时间到后,我没找出正确的零件,所有零件都散落在地板上。然后地板开始往下掉,四周的墙面也开始掉落,你发现自己身处在一处巨大的工厂当中。地上有轨道,远处有桥式起重机,然后你的头顶出现了GLaDOS,它开始帮你重建空间。GLaDOS用机械手抓起钢板,将其一块块焊接成形,场景演示结束。
这个场景应该是由Valve的Source2引擎打造,其材质相当真实。可用于维修、医疗、施工、设计等需要精密操作的培训,应用范围非常的广阔。这个场景也是最精细的一个,工程师介绍说,当中机器人身上那些几百个零件,都是分开建模打造而成,十分花费工夫,以后Vive上还将有专为不同岗位和场景打造的配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