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一些特殊领域来说,数据的安全就更为紧要了。
趋势 从有形到隐形到无形
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当代,人们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用最慵懒的姿态过最惬意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恰好迎合了人们的这个需求:一双皮鞋能够根据GPS 定位而自动识别道路,一副手套能直接用来打电话,比基尼能自动吸收太阳光从而为电子设备充电……人们希望,可穿戴设备可以开启现代生活智能化的新常态。
但希望要“兑现”,可穿戴设备还需大变身。
首先,可穿戴设备不等于可见设备。许多早期的可穿戴设备,或是戴在脸上,或是戴在手腕上,既“显而易见”,又实在缺乏时尚感、设计感。好的可穿戴设备应该是无形的,起码也应该是尽可能隐形的。
在这方面,传统纺织行业或许大有潜力可挖。智能服装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大主要方向,一些专家甚至预言,智能服装对大众的吸引力堪比智能手机。由于服装与人体之间有着大面积的亲密接触,使得服装在发展可穿戴技术方面颇具优势。但传统看法限制了这方面的创新,因为传统认为,可穿戴技术依赖于所需微电子和光学器件的发展,而纺织品仅作为一种被动的基体,创新空间很小。事实上,为了研发出真正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智能服装,必须开发与纺织品兼容的新的电源技术、基于纺织品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灵活的传感器等。这样的开发,高度依赖于多学科的研究合作,依赖于电子和纺织/服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间的协同创新,尽管这两个行业几乎没有沟通合作的传统,在研究和开发水平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穿戴设备像手机一样普及,那么,电子和纺织工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将至关重要。
当然,还存在一些非技术问题。例如,如何让智能服装像普通服装一样款式繁多、供人选择?而在加入了较昂贵的电子设备后,人们还能像丢弃一件过时的T恤一样丢弃一件智能服装吗?
因此,智能服装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一些对服装性能和附加功能要求高的领域,比如军事、运动、医疗等领域,以及极端环境,如消防和极地探险等。
什么时候,“可穿戴设备”变成人们的“想穿戴设备”,可穿戴技术的春天才是真正来到了。而可穿戴设备的终极未来,或许是其不再具备“可穿戴性”,因为那时,传感器已经植入了人体内,曾经的可穿戴设备成为了人体的一部分。
不只在改变生活的“可穿戴”
2012年,谷歌眼镜的亮相,开启了可穿戴设备的迅猛发展。人们惊讶于这种靠着智能识别就可以完成视频、通话、拍照、编辑短信、收发邮件的眼镜,可以完全实现手机+相机+GPS 功能化的三位一体。
此后,由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头戴显示器等领衔的各类可穿戴设备,开始悄然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当我们把网络理解成一种场景,这种强化后的场景便释放出了许多新的可能:
一套潜水服,运用了针对鲨鱼感观系统的尖端技术,可以骗过鲨鱼,减少潜水员遭受鲨鱼攻击的风险;一辆可携带轮式车辆,驾驶者通过改装过的蓝牙护目镜,用大脑释放的电脉冲就能启动智能手机上的自动驾驶程序;一件袖口置入了非接触式晶片的夹克,与电子钱包相连,穿着夹克的人可以抬手一挥间完成“秒付”; 一件售价300美元的PoloTech衬衫,可以测量穿戴者的心率、呼吸深度以及平衡性等生物信息流,通过“蓝牙黑匣子”装置将数据发送至 iPhone 或者 Apple Watch应用中; 一款专门面向女性用户的 Neatamo June 手镯,能够测量当前阳光强度,并通过应用,提醒用户涂抹防晒霜……
当然,可穿戴设备最风生水起的领域还是运动健身,小米的超低价运动手环在国内获得了不俗的销量。而在国外,Apple Watch虽然希望挤占健身腕带产品的生存空间,但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中,Fitbit 手环920万条的销量,依然高过同一时期苹果公司750万块智能手表的销量。据统计,2015年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可穿戴设备用户已达3950万,其中智能手表与健身追踪装置较2014年增长了57.5%。这种增长势头预计在2016年还将继续。
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20年,可穿戴健身设备将产生过百亿美元的市场,而去年,这一数字为33亿美元。高达三倍的增长空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腕带类追踪产品的推动,但也将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加装有各类先进可穿戴技术的智能服饰,最先采用此类产品的是各专业体育队伍。